查包養網站新農科建設:注重交叉融合 培養緊缺人才_中國網

原標題:新農科建設:注重交叉融合 培養緊缺人才

今年的包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此前,2024年中央一號檔發佈,提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路線圖”。其中明確: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養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人才。新農科提出五年來,高等農林教育發生了哪些變化?還存在哪些不足或堵點?緊缺專業人才又該如何培養?

交叉融合為學科升級方向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魚兒在幾個直徑一米的透明水缸中游來遊去。一旁電腦上,含氧量、水溫等水體資訊不斷更新,根據生成的綜合資料,對水環境進行即時調節。

養魚產生的廢水經過處理,被投放到種植著芹菜、菠菜的無土栽培管裡,形成“魚菜共生”迴圈。

這裡,蔬菜長勢喜人,魚兒自由自在。

五年來,中國農業大學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為方向,新增生物育種科學、農業智慧裝備工程、獸醫公共衛生等新農科專業,其中5個專業為全國首創。同時,學校瞄準農業科技產業新業態,重塑升級本科課程體系。

變化反映在課表上:建設生命科學、工學與資訊科學、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生態與環境科學五個專業大類平臺課程體系,打造78門大類平臺課,面向全校聘任逾700人的高水準教學團隊,著重強化學生跨學科思維與能力培養。

全國新農科建設中心秘書長、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曹志軍表示,以農學本科專業為例,除了要求學生進一步夯實生命科學與數理化等基礎學習外,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工學與資訊、人文社科、生態與環境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

地方農林院校同樣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專業升級改造方向。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包養行情包養網價格不同,除了將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還要關注生態文明、文化傳承與美麗鄉村建設等。新農科要適應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四新’建設需求,不僅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學生知識能力結構,還要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形成新的知識組合。”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董維春說。

在南京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表上,除了傳統的遺傳育種、現代分子生物學等專業課程外,還有種子市場行銷、種子生產法律法規以及農業保險等相關課程。

當前,在與生物、新材料技術的交叉方面,仿生科學與工程在農業大學中開設較少,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的“仿生科學與工程”專業因此被列為新興交叉學科,成為試點建設的本科專業。

如何培養專業緊缺人才

2022年,浙江農林大學智慧農業專業首次招生。包養網一個班60人的招生規模已是其他傳統農學專業的兩倍,報名人數眾多,招生異常火爆。

“從全國範圍看,新農科實現了以傳統涉農專業為核心,以動物科學、森林保護、林業工程、環境工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為關鍵的34個傳統涉農專業優化升級;探索建設新興涉農專業,新設智慧農業、農業智慧裝備、農業資訊工程專業、農業大資料、植物科學與技術、休閒漁業等19個新興專業。”曹志軍介紹。

在傳統專業優化升級、新興專業探索建設基礎上,還應將更多目光投向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

曹志軍認為,“在大資料和智慧化背景下,緊缺專業主要包括智慧農業水利、智慧農機裝備、智慧鄉村建築與規劃等新農業工程類專業方向,以及仿生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他建議,在設置類似新農科專業過程中,一個重點是將生物、資訊、工程等前沿技術融入學生培養方案,重構專業體系及知識結構。不是“換名不換藥”,而是“換藥不換名”。此外,還要平衡好“寬”和“深”之間的度,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和最大公約數。

專業設立後,緊缺人才又該如何培養?

“所謂緊缺人才,是一個相對概念,主要指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缺口’。傳統專業與課程結構,主要體現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知識分化過程。新農科將根據社會需求進行知識整合,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面臨的複雜問題,比如生物育種、智慧裝備等。”董維春坦言,目前,農林院校在文理基礎和工程技術方面差距較大。“這既影響了人才培養的知識建構,也影響了科研深度。”

針對生物育種緊缺專業,南京農業大學制定“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方案,成立金善寶實驗班/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董維春介紹,在培養方面,南京農業大學積極推進“農業特色通識教育”,讓學生在見到樹木之前先看看森林,拓展宏觀視野,強化思維訓練,增強跨學科跨文化的理解。

在招生方面,新農科人才培養除了常規的專業招生之外,正在嘗試“大類招生”和特殊類型招生。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首創開辦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目前,第一批學生已進入碩士階段。本科階段,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和未來職業規劃,選擇科研或工程實踐方向的課程模組,積極參與食品營養與健康領域的科研訓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劉志剛介紹,該專業採用“3+2+X”的卓越班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無縫對接的學習路徑,優秀學生有機會“直博”。

“一些涉農專業交叉性強,需要本碩博貫通培養。”董維春解釋,目前,優秀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時,傾向於選擇綜合性院校,導致涉農高校優質生源外流,農業高端專業人才培養難度增加。“破解這個難題,招生方面要給予一定政策支持,提高學生學農興趣。”

促進農業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有效連結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王正加是位“山核桃專家”。他經常帶領學生深入山區指導山核桃、薄殼山核桃等產業發展,足跡遍佈浙江、安徽、貴州等省份30多個縣市。

跟隨老師,學生錢思源走進農村,接觸過不少農民。她發現,農民缺乏優質的苗木和良種及全套栽培技術。“他們的需求,就是農林人前進的方向。”

王正加表示:“農林緊缺人才培養要在真實情景中進行,通過服務基層農民,解決人才培養與農業產業、技術發展相匹配和協調的問題,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創新和產業發展緊密互動。”他參編《山核桃病蟲害防治彩色圖譜》一書,把山核桃各生長期常見的病蟲害一一列舉,幫助農戶解決缺技術、缺專家等難題。

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繼續實施基層農技人員、林技人員、糧油儲檢人員三個定向招生與培養專案,共涉及農學、植物保護、園藝等9個專業,“入學有編、畢業有崗”的定向培養專案,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普遍青睞。

“教育教學改革,不能僅停留在大學內部,還要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等方式調動社會力包養網量參與,促進農業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有效連結,鼓勵利益相關主體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比如邀請企業參與制定培養方案、指導學生,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場所等等,讓師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董維春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