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蘭亭街道謝家塢村的霧耕栽培大棚裡,紅彤彤的小番茄掛在藤上、長勢喜人。
“不僅要把小番茄種出效益,還要把這裡打造成鄉村旅遊的網紅景點。”農村工作指導員張良正與村幹部聚在一起討論大棚的發展前景。“前幾任農村工作指導員的接力棒交到我這了,我必須發揮自身優勢,把更多項目帶進村,帶動村民增收。”張良說。
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宣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要制度。
2003年12月,浙江省委提出,“從各級機關挑選一批黨員幹部下農村,基本實現全包養網省每個行政村都派駐一位農村工作指導員”。2004年3月,浙江下發《關於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的通知》,省派首批100名農村工作指導員直奔情況最複雜的100個村子,帶動市縣鄉選派3.8萬名機關幹部,實現村村都有農村工作指導員,這一制度正式形成。
20年來,一輪接一輪接續選派,一任接一任用心幫扶,選派單位從機關單位拓展到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選派人員從黨政幹部拓展到專業人才,省市縣選派的黨員農村工作指導員全部兼任村裡的第一書記。
田間地頭、專案現場、村民家中……截至目前,13批、48萬餘名農村工作指導員腳沾泥土、一起奮鬥,把幸福送到百姓的家門,與鄉親們共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精准匹配、人崗相適,把基層需要的幹部派下去
“我從小在山區農村長大,對農村感情很深,想回村裡為老百姓幹點事。”2021年10月,杭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即將選派新一輪農村工作指導員赴淳安縣臨岐鎮葉家畈村。聽到這一消息後,王暨平毛遂自薦,“父親幹過34年駐村蠶桑技術員,這讓我對農村情況十分熟悉”。
葉家畈村地處山區,考慮到王暨平在市級部門工作多年,處理複雜問題經驗豐富,組織決定派他去駐村。
產業不強、治理無序……到村裡後,王暨平通過調研發現,村裡發展滯後的主要原因在於村兩委班子戰鬥力不強。據悉,之前葉家畈村村兩委成員平均年包養齡近50歲,村黨支部書記又因身體原因,多次提出辭職。
“必須要物色1名優秀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暨平拿著黨員名冊一個個翻,挨家挨戶徵求意見,發現1名在杭經商的黨員是合適的人選,見了10多次面、通了近百個電話後,終於說動對方回村發展。
人回來後,王暨平又積極聯繫縣裡選派幫帶導師,和聯村幹部幫著新書記一起訪農戶、下地頭、推項目,幾個月時間連續攻克旱改水、專項債等難題,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說“新書記帶來了新氣象”。“把帶頭人選好、班子建強,這是留給村裡最大的財富。”王暨平說。
“派誰去、派去哪裡、怎麼派?這些問題不厘清,工作就是一本糊塗賬。”浙江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說,“重點在精准,基層需要什麼幹部就選派什麼幹部。”
不僅是王暨平,從一個個農村工作指導員的工作實踐來看:人派對了,村子的變包養化就會日新月異。讓合適的人去合適的村,浙江想了很多實招:
先定標準、後定幹部。從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事業心和責任心強的優秀幹部職工中選派,有農村工作經驗或涉農專業技術特長,懂現代農業、鄉村旅遊、建設規劃的優先選派。
供需對接、精准匹配。從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方面確定需要幫扶的重點鄉村;建立省市縣鄉四級農村工作指導員資訊庫,綜合分析幹部的專業背景、特長優勢、工作經歷,推動派出單位與派駐地方雙向選擇。
因村派人、因人定村。推行黨群部門重點派駐黨組織軟弱後進村、經濟部門重點派駐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政法部門重點派駐情況複雜村、涉農科技部門重點派駐產業村,確保最有用的人在最需要的村。
各地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探索,目的是讓人崗相適。杭州市淳安縣探索“揭榜掛帥”的選派模式,面向全縣幹部“放榜”,幹部可以包養網 花園結合特長優勢、工作經歷“揭榜”,最後通過比選擇優等方式“定榜”;金華市武義縣向軟弱落後村選派導師型指導員、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選派經理型指導員、向矛盾隱患村選派“老娘舅”型指導員;紹興市柯橋區探索“區統鎮用、精准選配、專兼協作、組團駐村”的模式,累計派出農村工作指導員6300余名。
謀發展、謀福祉,把實實在在的問題解決好
“蘭亭芳湖飛白鷺,謝家四季有鮮果。”走進謝家塢村,山水秀麗如畫,田園瓜果飄香,村民迎來送往笑意融融。
從無人問津的小山村到全國文明村,這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從30余萬元躍升至近7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約7000元增長到6萬多元。
“6任農村工作指導員,有的發展現代農業,有的提升村容村貌,有的帶動村民增收,一任一任為村子發展盡心盡力。”謝家塢村黨總支書記陳志芳說。
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建立之初把“紮根農村、走進群眾、瞭解民意”作為重要任務。20年來,農村工作指導員的工作不斷拓展豐富,既要帶動產業興旺,又要改進鄉村治理,還要督導組織建設……簡而言之,就是要為村子發展謀出路,為村民生活謀福祉。
在浙江,1個村、6任農村工作指導員,20年接續幫扶的生動實踐還有很多。不少農村工作指導員將自己5年、10年甚至20年的青春奉獻在不同村子的熱土上。
從2004年起,陶招貴擔任過柯橋區5個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每個村都留下了他的幫扶成果。在丹家村,指導村民科學養殖家雞,打響了“丹家家雞”的品牌知名度;在前畈村,多方奔走、爭取資源,打通了連通2個自然村的路;在安華村,給村莊來了場“大整容”,主幹道路包養“白改黑”,拆除河邊洗衣台、彩鋼棚……村民見到陶招貴都會親切地打招呼,邀他去家裡坐一坐。
這樣的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他們的精神賡續傳承:連續4次任期結束後被村民按手印聯名挽留的張新建,用設計藝術擦亮“平陽黃湯”非遺品牌的徐浩,幫助當地修路修橋興辦茶葉合作社的蘇玉婷……
在黨建工作中,他們加強班子建設,理順幹群關係,是優化組織、建強隊伍的輔導員;在強村富民上,他們外引資源、內挖潛力,是衝鋒在前、蹚出新路的引領者;在基層治理時,他們指導開展民主議事,幫助健全村規民約,是化解矛盾風險、促進和諧穩定的“老娘舅”;在為民辦實事上,他們把村民的家長里短、雞毛蒜皮記錄在“民情日記”中,是瞭解群眾訴求、解決實際困難的“貼心人”。
從一人派駐到組團幫扶,把幹事創業積極性激發出來
走進武義縣大溪口鄉溪口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大棚。大棚內探出個身子,皮膚黝黑,笑容純真。要不是經人介紹,真以為他是在棚內作業的村民。
他叫杜龍崗,是浙江省農科院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和玉米育種專業的專家,2021年8月接過接力棒,被派駐到溪口村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一到村裡,杜龍崗就發揮專業優勢,帶來了“水果玉米和優質稻輪作”等高效科技產業幫扶專案。
“光靠我這點專業資源遠遠不夠,如何讓其他人才也幫助村子發展?”杜龍崗琢磨從“娘家”單位借力。
在省農科院大力支持下,杜龍崗積極聯繫專家下鄉到村指導。水產、植保、旱糧、水稻,各領域的專家都被他請了個遍。如今,省農科院與武義縣實施院地合作專案55項,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科技創新1000余萬元,幫助結對的溪口村4年內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7萬元增長到110萬元。
農村工作指導員,派下去的是一個人,背後是整個團隊並肩作戰。
20年來,浙江各派出單位把派駐地作為部門工作聯繫點、村情民意觀察點、工作創新試驗點,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支持。
個人是點,集體是面,以點帶面力量大。比如,紹興明確要求,在確定市派指導員的同時,每個派出單位組建駐村工作組,集合全單位力量開展駐村工作,創新推出“組團駐村”的模式。
對農村工作指導員,在支援幫扶工作的同時,還要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並重。
管理上更加嚴格。建立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屬地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辦法,各級黨組織和農業農村部門、鄉鎮黨委、派出單位各司其職。
考核上更重實績。重點考核派駐期間現實表現、幫促業績和群眾口碑,要求他們每年向村子述職,進行滿意度測評。
關愛上更講實效。明確農村工作指導員行政關係、職務、待遇保持不變,落實工作經費和生活補助;對表現突出的在評先評優、選拔使用上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