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年夜學2025年本科登科告訴書。
中國農業年夜學供圖
郭軍(右)下地領導技巧。
翟文秀攝(國民視覺)
安徽農業年夜學2025年本科登科告訴書里的文創禮物。
安徽農業年夜學供圖
安徽農業年夜學試驗室里的研討職員。
安徽農業年夜學供圖
梁毅在檢查水稻發展情形。
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湖南農業年夜學2025年本科登科告訴書。
歐陽燕芝攝(國民視覺)
夏忙時節,也是準年夜先生們幻想完成的季候。跟著各地農業年夜學的年青學子們陸續收到2025年登科告訴書,本報記者離開田間地頭、試驗現場,看望3份登科告訴書背后的故事。一張小小的“紙片”躲了哪些高科技、新結果?若何鼓勵年青學子邁向更遼闊的六合,為農業強國扶植進獻芳華氣力?
——編 者
中國農業年夜學——
這里的玉米抵禦力強
本報記者 黃 超
【亮點】
中國農業年夜學2025年本科登科告訴書,附有黌舍科研團隊培養的小麥、玉米和水稻種子。此中,2020年經由過程核定的玉米種子“農年夜778”,對黃淮海和東華北地域的重要病害具有傑出抗性,普遍利用于河北、山西、遼寧、安徽、山東、河南等地,累計推行約1200萬畝。
推行時代,針對玉米銹病招致增產等題目包養網,研發團隊不竭攻關,加強種類抗病性。該團隊多年來深耕玉米遺傳育種與生物技巧範疇,已勝利選育19個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種類,累計減產80多億公斤。
【現場】
日頭潑上去,地里騰起一層霧氣。玉米綠油油、齊刷刷地矗立著,精力頭實足。
河南鶴壁,淇縣遷平易近村田壟間,滴灌軟管貼著土地,把液體肥料“喂”到每株玉米根須旁。一起配合社帶頭人紀明立貓著腰、瞪著眼,細心檢查出水孔能否暢達。
“你可來了!”看到種業公司農技員郭軍挎著東西箱走過去,紀明立起身,抹了把臉上的汗說。
郭軍走到跟前,眼光立即投向面前的玉米:“頭遍追肥還中吧?”
“水頭嗞嗞的,挺勻實。就是這葉……”紀明立撥開幾株,顯露接近根部的葉子,“是不是有點發黃?還有小黑點,就煩惱銹病。”
這些年,黃淮海地域極端氣象多,銹病頻發。一些夏玉米穿上“超短裙”,葉子包不到玉米尖尖,還有的玉米粒不豐滿甚至空顆,讓蒔植戶很是頭疼。
“‘農年夜778’對銹病的抗性很好。”郭軍靠近葉子細看,“你這塊地底肥足、墑情也好,此刻看長勢很旺。能夠是這陣子連續低溫,葉子傷到了,今朝題目不年夜。”
紀明立的眉頭伸展了些:“你這么一說,我結壯多了,一起配合社就指著這上千畝玉米呢。”
“好種多打糧”“千算萬算,不如劣種合算”……種與糧的關系,農人最清楚。
2022年,“農年夜778”剛推行不久,留心到新種類口碑不錯,紀明立和同鄉們試種了約500畝,“株高適合,抗銹病,並且穗年夜、產量多。”緊接著,2023年1100畝,2024年1400畝,畝產都能穩固在1600斤擺佈。現在,一起配合社流轉、托管的玉米地,用上新種子的跨越2000畝。
“安心,咱在這兒推行有經歷。”郭軍指著驕陽下仍然精力奮起的“綠色方陣”,“稈子多硬實,葉子多展活!”每到玉米發展的要害階段,他都要下地領導技巧。
“你記取:肥水跟上,玉米壯了,抵禦力天然就強。還有,假如只是這幾株有黑點,范圍不擴展,就不消管它。如果發明舒展的苗頭,再上點藥,來得及。”郭軍邊吩咐,邊拿出簿本寫下留意事項。
“秋后收了棒子,一路喝糊糊。”看著面前茁壯的莊稼,紀明立咧開嘴笑了。
“那敢情好!”郭軍也笑了,邁開年夜步,“我再往前頭轉轉。”
一陣風吹過,綠色的陸地出現漣漪,紀明立又彎下腰,持續檢討滴灌帶。蟬叫聲、玉米葉的沙沙聲,在這片活力勃勃的郊野上交錯、回響。
安徽農業年夜學——
小麥選育試驗室暑期更忙
本報記者 徐 靖
【亮點】
隨安徽農業年夜學2025年本科登科告訴書一路寄出的,還有以小麥、茶葉、海棠、銀杏、玉蘭等代表性種子為design元素的文創禮物,寄意“種子的‘芯’愿”,期冀青年學子如破土的種子般茁壯生長,成為“強農前鋒、社會英才”。此中,小麥種子元素靈感來自該校選育的以“安農98”為代表的系列小麥種類。
【現場】
寒假這些天,位于安徽農業年夜學的農業鄉村部黃淮南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試驗室里,師生們比日常平凡更忙。
“重要對本年田間進選的小麥停止性狀考核和數據采集。”安徽農業年夜學農學院副院長盧杰說明著,拿起一株樣品,“好比植株的高度、葉子的性狀、麥穗的長度、籽粒的豐滿度等,挑選好壞品系,為下一年度育種打算做預備。”
“普通來說,過了國慶假期,皖北小麥就要陸續收穫了,時光嚴重著呢。”盧杰彌補道。
“盧教員,費事您過去看一下。”扳談間,作物遺傳育種專門研究的先生請盧杰一路到育種加代室。一進進房間內,溫度驟降,鱗次櫛比的架子上擺滿盆栽小麥。“這里控溫控光,能加快小麥發展,比天然發展的周期延長約一半。”盧杰說,“加代室是作物育種的主要舉措措施,可以或許完成育種性狀的定向改進,延長育種年限,進步育種效力,還能取得各類發展數據。”
離開分子育種試驗室,試驗儀器琳瑯滿目。“分子育種、生物育種是趨向,和慣例育種相反相成。”盧杰先容,“以赤霉病為例,慣例育包養平臺推舉種有一包養網定自覺性,可是經由過程基因技巧,可以在抗病性較好的種質資本中發掘抗病基因,并集中改進某個特定性狀,標的目的加倍明白,效力也更高。”
在試驗室結果展現區,盧杰指著一個小麥種類說:“這是花了10多年選育的‘安農98’,本年經由過程了國度級核定,產量高、抗病才能強,抗倒伏、耐低溫表示優良。並且顛末驗證,這個種類制成的饅頭、面條品德也很好,是將來重點推行的種類。”談及結果,盧杰面露欣喜。
近5年,安徽農業年夜學包養選育并經由過程國審的小麥新種類達8個。“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每一個步驟都要久久為功。”盧杰說,“一個新種類出生至多得10年,是厚積薄發的成果。”
湖南農業年夜學——
水稻實驗田建到農人身邊
本報記者 申智林
【亮點】
湖南農業年夜學2025年本科登科告訴書內頁,“百年學府 樹德樹人 逐夢湘農 激揚芳華”16個題字,是“雜交水稻之父”、湖南農業年夜學聲譽校長袁隆平院士對學子的殷殷期盼。題字旁,一蔸飽結籽實的稻穗,是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一代代師生,為“愿全國人都有飽飯吃”而躬耕農業的活潑表達。
持久以來,黌舍雜交水稻團隊育成的骨干種類和發現的主推技巧,為雜交水稻年夜面積節本增效作出凸起進獻。
【現場】
“前頭灌漿期遇上低溫,焦急!”輕捋稻穗,直到確認谷粒豐滿了,種糧年夜戶王建剛的臉上才轉憂為喜。
湖南益陽,年夜通湖區宏碩生態農業農機一起配合社,王建剛守在水田邊,臉上的汗連珠落下,在稻稈上摔出水花。
“王年老,隔日就要收割,趁艷陽天趕緊曬田,好下收割機。”一抬眼,湖南農業年夜先生物遺傳學博士后梁毅從實驗田忙完趕來。到跟前,兩個“莊稼人”扳話起來。
“安心!早就隨著實驗田排了水。”王建剛踩踩變硬的泥巴,“梁教員,你說這頭一季,畝產有沒有1500斤?”
一穗稻200至300顆稻粒,穎殼退步也不嚴重,硬朗率在80%擺佈……梁毅掂掂穗子的分量,對照試驗數據,“看這形式,差不離。”
一句話,讓王建剛有了底氣,“種再生稻,還得隨著你們專家!”
往年,從一起配合社接過200多畝流轉田,那是種了幾十年水稻的王建剛第一次測驗考試種再生稻。與雙季稻分歧,再生稻是在頭季成熟收割后,應用迷信的田間治理,增進稻樁腋芽萌生成穗,完成“一種兩收”,省往了晚稻所需的犁耕、育秧、插秧等多道工序,每畝地可節儉本錢約500元。
可是,用什么種類?該若何栽培?開初王建剛心里完整沒底。
為此,一起配合社與湖南農業年夜學對接。黌舍在年夜通湖區開辟實驗田,展開再生稻的種類鑒選、機械化蒔植、精量施肥、無人機植保等立異實驗。在吳俊、楊華、唐啟源等導師率領下,梁毅和師弟師妹邊搞科研,邊將實行查驗過的上風再生稻種類和配套栽培技巧,向有經歷的農人推行。
這片60畝年夜的實驗田被劃分得整整潔齊,包括小區實驗、年夜田實驗等多品種型。有的種類早熟,有的晚熟;有的3月初就已收穫,有的5月中旬才催芽……梁毅在吳俊的領導下培養出的一個新種類也在此中,它兼具更好稻瘟病抗性和優良再生才能。
“我們每年至多挑選40個種類,在人工蒔植形式下停止再生稻種類順應性實驗。”梁毅先容,從這些種類中遴選出表示優良的幾個,進進下一輪機械化蒔植收獲實驗,終極只要綜合表示最拔尖的兩三個種類,才幹進進年夜田實驗包養網推行階段。
恰是顛末如許層層嚴選,王建剛等種糧年夜戶才敢安心跟進。
“往年我種了4個種類,表示都很好,本年主打此中兩個。”王建剛信念滿滿,“來歲如果有更好的,我還隨著專家換新種類。”
一席話,是耕田老把式對農業科技的信賴。
剝開稻稈外層,莖稈上已長出再生芽。梁毅一比畫,有些短,“王年老,促芽肥施了嗎?”
“不比實驗田能用人工,年夜田得用飛機施肥。本年頭季稻穗子長得太好,施肥時煩惱倒伏,能不克不及收割后再補肥?”王建剛拋出疑問。
實驗中沒碰到的新題目,讓梁毅驚喜,這恰是把實驗田建到農人身邊的意義。“從雜交稻培養到再生稻選育,一直躬耕田畝”,梁毅時常想起袁隆平院士。
在湖南農業年夜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進下,再生稻蒔植在湖南年推行面積已超400萬畝,越來越多種糧年夜戶從中受害。
本期兼顧:秦瑞杰
版式design:蔡華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