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陸地經濟:下一個10萬億有多遠
【科技新觀察】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陸地經濟正迎來更年夜風口。
7月11日,是我國第二十一個帆海日。當天發布的《2025年中國帆海日通知佈告》顯示,我國海運設施體量最年夜,海上運輸貨物全球領先,2024年陸地生產總值初次衝破10萬億元。
在7月1日舉行的中心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陸地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向海圖強之路。
恰是這次會議,從進步陸地科技自立創新才能、做強做優做年夜陸地產業、有序推進沿海口岸群優化整合、積極推進海域分層立體應用、深度參與全球陸地管理等多方面作出頂層設計。這不僅為陸地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戰略標的目的,更意味著新一輪政策紅利將加快向此湊集。
下一個10萬億元還會遠嗎?
誰在支撐10萬億?
在浙江船山,白色的LHD(低水頭水電站)陸地潮水能發電站好像一艘巨輪,聳立于波濤之間,將滾滾洋流轉化為綠色電能。在完成年夜功率發電、穩定發電、并進電網三年夜跨越,霸佔潮水能發電并網技術難點之后,陸地能開發的“船山樣本”將發電本錢下降40%,使我國LHD陸地發電項目走到了世界前列。
堅持向陸地要生產力,船山不是獨一代表。
在上海,全球最年夜甲醇雙燃料船用主機本年2月交付應用,其在綠色低碳指標上創造了多項行業紀錄,為全球航運業的低碳轉型供給了“中國動力”。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陸地船舶工業實現增添值216.7億元包養網比擬。
在北京,國內首款陸地年夜模子“瀚海智語”于3月發布,其在陸地領域理論知識、專業術語和行業應用等方面表現傑出。當前,人工智能(AI)年夜模子在國內陸地領域的應用已呈“燎原之勢”,從海況預報到深海養殖,從智能船舶到陸地制藥,新技術持續深度賦能“藍色經濟”。
……
山東年夜學商學院傳授、山東年夜學國家管理研討院研討員楊林接收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無論是改革晉陞陸地傳統產業、培養壯年夜陸地新興產業,還是前瞻布局陸地未來產業,科技創新都是關鍵驅動。”
傳統陸地產業多集中在近岸水深15米以內區域。現在,借助深遠海養殖平臺、深海探測裝備、智能無人系統等新興裝備,我國的經濟活動已拓展至更廣闊、更復雜的深遠海域。
造船被認為是傳統產業,但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我國船舶工業實現逆襲,高端船舶訂單暴漲57.1%,LNG(液化自然氣)運輸船、豪華郵輪國產化率衝破60%包養行情。在近淺海風電場,每臺風電機組產生的綠色動力正源源不斷地輸向千家萬戶。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同比激增41.6%,深遠海漂浮式風電技術更是搶占了技術制高點。
我國擁有南部、東部、北部三年夜陸地經濟圈。以廣東為箭頭的南部陸地經濟圈押注未來產業,陸地生物基因庫、深海可燃冰開采裝備、萬山海浪能試驗場等項目閃耀南海;以上海為引擎的東部陸地經濟圈,則圍繞船舶制造、航運服務、陸地游玩三年夜支柱產業練就“獨家絕活”;以山東為標桿的北部陸地經濟圈,深耕“蔚藍”,國家級陸地牧場數量占全國38%,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交付量占全國的近八成。
中國陸地年夜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壘傳授表現,從向陸地謀“魚鹽之利”,到向陸地要綠色動力、要藍色醫藥、要新質生產力,向海圖強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已成為沿海地區各行業共識。
陸地產業迎來年夜變革時代
當船緩緩駛進蔚藍的廣東萬山海域時,中國科學院廣州動力研討所海上動力研討中間副主任王坤林激動不已。順著他的指引,遠處的兩座“海上糧倉”映進記者眼簾:一座是“澎湖號”,另一座是其升級版——“格盛一號”。
“澎湖號”是我國首個半潛式海浪能養殖游玩平臺,它包養網與“格盛一號”聯動,實現了魚類養殖和動力開發相結合,構成了與傳統網箱互補的“1+N”海上產業集群。漁獲產值一年可達3000萬元。
作為首個陸地生產總值衝破2萬億元的省份,廣東持續打造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這里擁有全球首艘具備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立飛行效能的科考船“珠海云”、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系統裝備“三峽引領號”、全球單體容量最年夜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一個個以“落子廣東,中國研發,全球首個”為標簽的項目相繼在這里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堅持科技自立創新,是推動陸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動力。
自2018年起,廣東連續7年累計投進近20億元專項資金支撐陸地產業創新,衝破了281項關鍵技術包養瓶頸。近5年,這里的陸地新興產業年均增速高達16.8%。
我國擁有1.8萬公里長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是位居世界第三的陸地年夜國。豐富的陸地資源、宏大的陸地經濟體量以及日益緊迫的陸地生態管理需求,為“蔚藍經濟”的發展供給了廣闊空間。
在上海國際問題研討院副研討員程保志看來,我國沿海各地區正找準著力點和主攻標的目的,打好“特點牌”,走穩“務實路”,隨機應變發展陸地新質生產力。
我國陸地經濟的敏捷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月,其標志之一是萬里海岸線的灘涂、淺海開發熱潮,海水養殖業、陸地油氣勘察開發業、濱海游玩業等開始走向興盛。
陸地經濟正進進年夜變革時代,一個“新”字歸納綜合出其變化的焦點,更是陸地經濟從量變走向質變的最基礎推動力。
“這一轉變不僅是產業結構的升級,更是國家陸地發展戰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深度轉型的體現。”山東年夜學陸地學院副院長姜昭陽傳授說,新興技術、新興形式和新興裝備,正在成為陸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支撐和焦點動力。
智能化養殖技術衝破了“靠天吃飯”的季節限制,陸地漁業正從個體式“遠洋捕撈”轉向規模化“深遠海養殖”;傳統口岸從依賴人力和簡單設備、貨物處理才能無限的形式,轉型為無人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聰明口岸。陸地船舶“換了活法”,通過LNG動力、氫燃料電池推進系統實現綠色轉型。
王壘說:“科技驅動陸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日益明顯。”2024年,我國陸地新興產業增添值同比增長7.2%,陸地制造業增添值3.2萬億元,占陸地生產總值比重超三成。
科技還是焦點驅動力
中心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進步陸地科技自立創新才能,強化陸地戰略科技氣力,培養發展陸地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姜昭陽認為,這體現出,要同時推動技術原始創新與技術工程轉化,既需求“年夜企業領航”,也需求“小企業突圍”,構成強無力的創重生態。
“進步自立創新才能、強化戰略科技氣力、培養發展科技企業,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戰略閉環。”王壘表現,自立創新才能是焦點目標,戰略科技氣力是攻堅主力,科技企業是成包養網 花圃果轉化的載體,三者組成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的完全價值鏈,才幹實現陸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陸地科技日新月異,陸地油氣勘察開發技術、現代航運技術獲得新衝破,深海極地探測獲得新進展,一批科研結果在國際上產生較年夜影響,推動陸地資源開發和應用向加倍周全、立體的標的目的發展。
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陸地科技仍存在明顯短板弱項。“今朝,在深海探測、海底通訊、高端海工裝備、陸地生物新藥開發等關鍵領域,焦點技術仍依賴進口。”姜昭陽說,“我們必須加速自立攻關的程序。”
長板是焦點競爭力,是贏得未來的關鍵地點;短板也是增長點,提醒著盡力的標的目的。鍛長板、補短板,時不我待,各地已經行動起來。
作為北部陸地經濟圈成員,遼寧本年將陸地經濟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實施“揭榜掛帥”技術攻關項目,陸地領域研發經費投進占比達18%。
身為南部陸地經濟圈的一分子,深圳規劃在“十五五”期間,圍繞陸地高端裝備、陸地電子信息、深海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壯年夜現代陸地產業體系,依托11萬家涉海企業構建創新網絡。
聚焦源頭創新,筑牢科技基座;聚焦產研融會,暢通結果轉化;聚焦產業生態,培養領軍企業;聚焦人才戰略,打造創新磁場……在中心宏觀政策指引下,各地做年夜做優做強陸地經濟的鼓點日益密集,一個更年夜的風口正在構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