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又一年,過春節的方式也正一變再變。從何時起,“回你家過年還是回我家過年”的家庭難題有了新解法;從何時起,春節期間的社交關係被悄然重構……一年又一年,不變的春節不斷見證新現象、催生新職業、帶來新感受。中國新聞網推出“春節新式圖鑒”策劃,記錄年俗裡的變遷,定格變化裡的中國。
中新網北京2月14日電(韋香惠)效率可能是當代年輕人相親的關鍵字。春節正值相親高峰期,部分年輕人決定將此作為擴大基數的機會以提高成功率。與此同時,相親機制和標準正在發生變化。
開啟群發模式
春節期間,李琳和朋友去了周邊風景區遊玩,她拍了一些風景照並與其中一包養網位好友分享,緊接著便點中選擇“逐條轉發”,這些消息就同時傳到了其他好友那裡。
總共有三個人接到了這些風景照,他們都是李琳正在考慮的相親對象。今年26歲的她在公立小學當老師,從年前到現在見了將近十個相親物件,大部分來自包養網比較親友和同事推薦。
按照她的說法,相親是一種高效解決個人問題的方式。所謂的高效,就是先拿一個標準去做篩選。她打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方,“就像是考試,大家先做同一張卷子,60分以下直接不及格,60分以上再進入下一階段。”於是,那些相親物件的回應就成了交出的答卷,李琳是出卷人也是閱卷人。
與李琳直接群發的模式略有不同,沈洋會對消息內容略作一些修改,但同樣也是發給不同的相親物件。“相親可能都是一群一群的過,談戀愛才要一對一。”沈洋現在正和五位女生在聊,有兩位元是在打遊戲認識的,還有三位元也是親戚介紹。
沈洋表示,“相親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擴大基數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提高成功率,又或者讓自己不會因為在一個人身上失敗而受挫,直接可以找下一位”。
遇到難得的“正常人”
春節是相親的高峰期。“碰到什麼樣的相親物件可能決定過年的心情。”李琳表達了近期關於相親的看法。她說,見面之前,介紹的人就已經將雙方情況進行過一番配對,見面只是為了進一步確認是否屬實,以及重要的是看能不能真正聊到一起去。
“但凡在相親市場上碰到了一個能跟你正常溝通、正常交流的正常人,千萬別放手,因為以後大概率碰不到比他更正常的人了。”一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關於相親的看法而得到大量關注。相關視頻得到8.4萬贊,有2.8萬評論。
在這位博主看來,“如果一個人家庭、工作、情商都不錯,靠自己就能找到物件。找不到物件的人有一些是因為圈子小,遇不到合適的正常人,還有一部分是有一些明顯短板的,比如身高不行、體重嚇人或者是情商不行”。
從廣義層面來看,究竟什麼算是正常,或許也很難再按照傳統認知去判斷。一個重要的轉變是,婚戀關係被越來越多引入經濟學視角討論。
在家庭社會學領域包養網,學者提出“婚姻市場”的概念,男女雙方基於一定的婚配標準,包含交換、互補或者是權衡,而後建立一段關係。
與戀愛相比,相親誠然是理性大於感性的關係建構過程,但面對無法強求的親密關係,群髮式交往還是會受到考驗。“總歸還是要有來電的感覺。”李琳說道。
看不見的尺規
相親過程中,雙方家庭條件和父母觀念往往是匹配的重要標準,讓父母先把關甚至是一些年輕人接受一段相親的前提。沈洋表示,他更偏向于經過親戚介紹的相親物件,“至少知根知底”包養網。
代際關係如何影響年輕人的婚戀選擇?2019年6月開始,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計迎春及其團隊成員在人民公園相親角招募了42名為子女相親的父母進行訪談。研究發包養現,一把看不見的“玻璃尺規”橫亙在年輕人的相親過程中,上面標注的是性別刻度,也就是收入、工作和教育都要有。
近期,計迎春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調研中女方家長對不婚的接受度遠遠高於男方家長。這裡有很多結構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從女方家長的角度而言,他們更有意願為子女追求一個更加包容、更加強調個人幸福的婚姻。甚至在婚後,女方家長對丁克接受度也較高,而男方家長對生育很執著,只有極個別的男方家長能夠接受丁克。
“男女雙方的父母在性規範和婚姻觀念方面的觀念,動機和考量不太一樣。這種鬆動是不平衡的、不對稱的,實際上是傳統和現代雜糅的。這就形成了以性別平等觀念為核心的雙方觀念衝突,這可能是初婚年齡往後推遲,不婚率甚至是離婚率上升的一個重要文化觀念機制。”
計迎春認為,從社會來講,為了家庭穩定、婚姻幸福,應該在全社會推進性別平等,鼓勵男性一起參與和推進性別平等的進程,提倡性別平等的新型婚育文化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