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經濟舉措顯效,農民工有序返崗
今年49歲的王秀瓊是中建二局重慶空港實驗中學項目部的一名電梯操作工,在外打拼已10年。難以想像,身體纖弱的她能“撬動”成噸重的施工電梯。每天在建築工地上,她除了將每個人安全送至目的樓層外,還要對機器進行檢修。“大家都親切地喊我‘王機長’。”作為城市建設隊伍中一顆特別的“螺絲釘”,王秀瓊很有職業成就感。
成渝經濟圈的發展,給異地務工的王秀瓊帶來便利。“以前,我們那裡到重慶根本沒有直達車,路上要輾轉十幾個小時。今年包養網我坐高鐵來的,巴適得很!”午休時分,她拿出從四川德陽老家帶來的香腸臘肉,和工友們分享,“兒子去年剛結婚,在成都買了房子。今年幹完,我就回家享福嘍!”
背起行囊、趕赴他鄉,跨省務工大潮構成流動中國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今年是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的第一個務工季,各地農民工有序返崗復工,映襯出嫋嫋升起的煙火氣。
廣東省廣州市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設現場,機器轟鳴聲中,工人們緊張有序地進行幕牆安裝施工。“為了激勵大家,我們不僅組織專車接送,還發放了新春大禮包和返崗紅包,為每一名工人做了免費體檢和安全教育。”專案負責人周昌祺說。
作為用工大省和勞務輸入大省,廣東外省務工人員有2300萬。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監測資料顯示,超過1700萬外省務工人員返鄉過春節。“為了讓工人們的返崗之路更溫馨、更暢通,我們配合人社部門、用工企業開行‘點對點’務工專列200餘列,覆蓋湘、鄂、豫、皖、黔、渝、川等全國主要勞務輸出地,為返粵務工人員提供‘一站式’直達運輸服務。”廣州鐵路局集團客運部總工程師彭翔介紹。
“兄弟姐妹們,歡迎回家!”中山市南頭鎮TCL空調生產工廠熱鬧起來,一輛輛大巴車陸續抵達,146名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點對點”接回崗位。“今年一季度的訂單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7%,交付壓力較大。”TCL空調事業部製造中心工廠廠長向民軍說,南頭鎮3個空調生產廠區的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早早調試好了機器設備,就等著工人們返崗開工。
“既不用發愁買車票,又有紅包拿,早來幾天,值了!”95後農民工張楚焜興奮地說,今年是他第一次坐返崗復工專車,“全程都很舒心”。
據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顯示,2022年全國農民工規模達到29562萬人,比上年增長1.1%;人月均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長4.1%。“外出農民工主要在二、三產業就業,包括建築業、製造業、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陳傳波說,隨著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穩經濟各項舉措進一步落地顯效,各類接觸性聚集性服務業恢復改善,為農民工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家門到車門、車門到廠門”,招工就業更順暢
“過去住在山上,全家就靠幾畝地和幾頭牛羊生活。自打搬進了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出門就有活幹,日子越過越有盼頭。”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錦繡社區脫貧戶李忠華說。這幾年,為了方便照顧患病的母親,他在就包養網價格近工地務工,每個月工資有5000元左右。
前年,李忠華母親的病治好了。沒有了後顧之憂,他琢磨著出去多掙點錢。經社區介紹,李忠華和8名老鄉一塊兒前往江蘇省江陰市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務工,因為勤勞肯幹,每個月能掙到萬把塊。“明年我想帶上親戚朋友到外面來,讓大夥腰包一起鼓起來。”
資料顯示,2022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41.96%,務工就業是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人口防返貧促增收的重要途徑。據介紹,怒江州在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等支持下,和浦東新區、珠海市、義烏市共同設立“怒江員工之家”,與當地人社部門、用工企業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瞄準供需,拓寬就業新管道,以“就業直通車”形式,輸送農村勞動力,為鄉親們增收致富添動能。
據《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2》預計,到2035年時,將有約1.6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一邊是農村剩餘勞動力,一邊是城市用工缺口,如何更好發揮區域間互補優勢,促進農民工就業增收?
去年11月,人社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等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東西部人社協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健全東西部人社協作體制機制,創新協作方式,強化服務保障,提升協作效率,構建集勞務協作、品牌打造、技能培訓、技工院校建設、人才交流於一體的東西部人社協作新格局,扎實鞏固拓展人社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43家企業,涉及67個工種、4843個崗位……今年初,浙江省德清縣組織縣內重點企業赴雲南省西疇縣、貴州省羅甸縣、四川省小金縣等地,開展對口支援勞務協作。近日,首批45名小金縣籍務工人員已通過兩地政府安排,“家門到車門、車門到廠門”來到各個缺工企業。
“前兩年在外闖蕩,換過好幾份工作。想不到家門口就有招聘會,底薪6000元,還包吃住。”23歲的何萬鑫來自小金縣達維鎮膽紮村,年後剛入職位於德清縣雷甸鎮(臨杭產業新區)的浙江金辰玻璃有限公司。這幾天忙著在車間熟悉生產環節,對於這份新工作,他很滿意。
“現在迎來務工人員返鄉高峰,年後訂單量有望增加,這樣的對口支援招聘會,不僅為鄉親們增收出了一份力,也實實在在填補了用工包養網缺口。”公司人事經理王麗娟說,這次企業順利招到11名員工,除了普通操作工外,還有1名數控主操的技術工和3名儲備幹部。
東西部協作已成為包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在陝西省淳化縣農村,到江蘇務工已成為當地農民外出的一大選項。“有政府搭橋,來的都是正規企業,心裡可踏實了。”在蘇陝勞務協作招聘會上,十裡原鎮曹村吳家組的武海洲與江蘇昆山多富紙製品公司簽訂了務工協定。截至目前,淳化累計向江蘇輸出務工人員1629名,其中脫貧人口282人。
培訓貼心、服務暖心,更多老鄉家門口就業
引弧、運條、焊縫收尾……位於山東省商河縣的濟南海耀新能源設備公司機加工車間裡,40歲的焊工姚鎮完成下班前最後一道焊接工序。“加工機床、補補焊焊,要焊得牢固整齊,很考驗操作。”放下焊槍,摘下防護鏡和絕緣手套,他舒了一口氣。
姚鎮是商河縣玉皇廟鎮白廟村人,家裡5畝地由老人幫著打理。“之前沒啥技術,在外地漂了七八年,只能打打散工,上有老下有小的也照顧不上。”常年和家人聚少離多的姚鎮決定回老家找份工。
家門口就業讓姚鎮心裡踏實了。去年4月,經過縣總工會的系統培訓,他成為海耀公司的一名焊工。“離家只有1公里,考核後持證上崗,俺也成了技術工人,一個月能掙七八千,不比在外少。”姚鎮打算再考個焊工等級證。
“將農民工從‘勞動型’轉變為‘技能型’人才,有效提升了就業品質。”商河縣總工會副主席孫桂蘭介紹,一方面,工會聯繫有資質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在鄉鎮開展“按需點菜、送教上門”活動;另一方面做好前期調研,與經濟開發區、有關鎮街的企業建立開展長期合作,開展訂單式培訓。同時,依託縣龍頭農企,發展花卉種植、新興生態工業、通道物流等產業,吸納農民工就近就業。目前,縣總工會已舉辦電工、焊工、電腦操作、家政等各類培訓班128期,3萬名農民工順利轉型成為產業工人。
縣域農民工是農民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顯示,超過一半農民工在縣域內就業。日前,人社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出適應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等戰略要求,順應縣域農民工流動變化趨勢,著力提高縣域農民工就業品質和技能水準,維護勞動保障權益,擴大縣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強化基層服務能力等。
“吸引農民工進城的首先是就業機會,其次是子女教育。”陳傳波分析,對縣域而言,一方面要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另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營商和就業環境,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為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打造可持續發展路徑。
在東營市東營區,許多從事新職業的農民工群體越來越有城市歸屬感。“自從有了‘暖新驛站’,跑單送貨再也不怕颳風下雨。”外賣員劉磊說。
文匯街道党工委書記隋長傑介紹,為了破解管理與服務難題,當地創新推行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中心實體化運行,從社會融入、職業規劃、子女教育等維度提供5類22項“暖新服務”。街道還整合資源,為新就業群體精准提供健康關愛、技能培訓、法律服務等一系列服務專案。同時,鼓勵外賣員、快遞小哥等同網格員結成包養網對子,充分發揮走街串巷的優勢,越來越多新就業群體成為“政策宣傳員”“文明示範員”,與城市發展雙向聯動、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