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簪花的母女倆在蟳埔村碼頭前。朱來榮攝
泉州市蟳埔村,蟳埔女挑起竹籃和彩燈,盛裝出行。王志超攝
蟳埔女穿過蚵殼厝民居之間的小巷子。趙建河攝
頭戴簪花的遊客在蟳埔社區拍照留影。張曉東攝
【鄉村新印象】
“今生戴花,來世漂亮”。在我國福建省泉州市的蟳埔村裡,總能聽到這樣的話語。這座漁村,無論是巷子裡拍照的姑娘,還是街邊滿頭銀髮撬海蠣的阿婆,都盤發梳成圓髻,系上紅頭繩,插著滿頭花,成為村裡靚麗的“風景線”。五彩斑斕的簪花、象牙固定的髮髻、蚵殼築成的房屋……獨具特色的文化印記讓這座漁村迅速“出圈”,成為知名網紅地。
蟳埔村,坐落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北岸。歷史上,這裡曾是無數商船的往來之地,各種奇珍異貨堆積如山,各國商人川流不息。濃烈的海洋風情和深厚的閩越文化遺存,使得蟳埔村至今仍保留著獨特的閩南原生態習俗。簪花,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傳承。蟳埔女頭上的簪花圍,不僅承載著漁家人的情感和歷史記憶,也體現著蟳埔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如今,每逢節假日,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就會把這個小漁村圍得“水泄不通”。
“我們日常所戴的‘簪花圍’頭飾,被稱為‘頭頂上的流動花園’,既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也蘊藏著中西方交融的海絲文化。”蟳埔村香香姐簪花圍體驗館的店長黃秀端告訴記者。來自江西贛州的遊客王金蓮剛做完簪花,正在對鏡自拍,欣賞自己的“新面孔”。“早就想來蟳埔村‘美一美’,來了以後發現這裡的簪花果真名不虛傳。”在她眼裡,不只是簪花,包養網 花園蟳埔村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一種令人難以忘懷包養平臺推薦的美。
暢遊在蟳埔村,除了一座座“流動的花園”,當地的特色民居也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簪好花的遊客們,很多會來到蚵殼包養網厝旁邊拍照留念,五彩的花圍伴著紅白相間的蚵殼牆,有種原生態的民俗美。
“蚵殼就是我們所知的牡蠣殼,蚵殼厝的牆體由白色的牡蠣殼和紅磚共同砌成。據考證,這些牡蠣殼並非泉州原產。宋元時期,滿載著絲綢和瓷器的商船從泉州駛向世界各地,返航時,為避免重心不穩,船員將異域海灘上的大蚵殼搬上船作為壓艙物運回泉州,放在蟳埔海邊。”蟳埔社區老人協會原會長黃榮輝說,當地人拾起一隻只蚵殼,然後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殼厝,成就了這個建築奇觀。
不僅如此,蚵殼厝還有隔音效果好、防蟲蛀等優點。房屋堅固的牆體,優異的品質,讓“千年磚,萬年包養網排名蚵殼”的俗語在沿海流傳。這些錯落有致的房屋,是許多蟳埔人溫暖的港灣,它們就在潮起潮落間,伴隨著蟳埔村居民的每一天。
如今,隨著蟳埔村的“爆火”,當地的旅遊業得以崛起。伴隨著文旅市場的持續升溫,當地人在探索中寫出了一本新的致富經。一些靠挖海蠣為生的村民,經過培訓後成為簪花師傅;一些閒置的老房子“搖身一變”,成了旅拍店。此外,許多專家也紛紛走進蟳埔村實地探訪,前來遊學的學生、寫生的畫家更是絡繹不絕。
漫品人間煙火色,閑觀萬事歲月長。黃昏時分,太陽緩緩落下,照在晉江上,泛起點點金光。燈光亮起,古老的蚵殼厝在這一刻變得熠熠生輝。蚵殼厝前,頭戴簪花的阿嬤與遊客依依惜別。一朵簪花,為小漁村帶來嬌豔而美麗的色彩,也升騰起迷人的煙火氣息包養。(記者 馮家照 高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