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祁縣的玻璃器皿車間里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42歲的閆智俊手握一根空心鋼管,邊轉動邊往鋼管里吹氣,另一頭的玻璃溶液漸漸膨脹成一個杯體形狀。隨后,他迅速將半成品遞給身邊的工友,20多道工序后,一個人工吹制的玻璃酒杯完成了。
這樣的場景,在祁縣大大小小的玻璃器皿車間里每天都在反復上演。過去幾十年,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走過散亂粗放的初級階段,也歷經大浪淘沙的市場洗禮。不管如何變化,閆智俊這位山西喜尊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大師傅,始終不曾放下這門老手藝,終于等來了“華麗轉身”。他在城里買了110平方米的樓房,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也是一名玻璃器皿大師傅,收入不比他低多少。
“以前我的工資不高,現在一天工資有300多元。”閆智俊說,“以前吹玻璃靠燒煤,又臟又累,掙錢又少,讓人看不起,現在好了,很多人都羨慕我。”
對閆智俊來說,吹玻璃改變的是一個家庭的生活。但對1984年出生的張文磊來說,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創業舞臺。這個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也是以玻璃工人起家,舞蹈教室從上料的小工一路干到大師傅、生產副總,2017年辭職創辦了屬于自己的企業。
“2023年我又新添了一條生產線,2024年產值預計能達到6000多萬元。”張文磊說,像他這樣辭職創業、迅速發展的例子,在祁縣并不少見。
離張文磊的工廠不遠,一家2023年建成投產的玻璃器皿廠正在加緊完成海外訂單。這家工廠的老板叫王康,2021年靠跑銷售積累的1500萬元開了第一家玻璃器皿廠,僅僅2年時間就建起了新廠。“這兩年,全縣增加投入和開辦新工廠的,我知道的就有11家。”他說。
在祁縣工信共享會議室局副局長史學紅看來,一個個富起來的家庭,一條條新添設的生產線,一座座新投產的工廠小樹屋,都是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發展活力的小樹屋生動寫照。她脫口而出一組數字:祁縣玻璃器皿已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營出口企業39家,兩年內增加了11家。
在祁縣,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是一門傳統工藝,有記載的歷史已有100多年,民間流傳有300多年。當年,晉商開辟“萬里茶道”到國外經商,返鄉時把這門古老技藝帶回祁縣。幾個世紀后,他們的后代將曾經的“舶來品”賣到了全球。
如今,昔日傳統行業已跟上現代步伐。即便是在標準嚴苛的歐美市場,祁縣玻璃器皿也站穩了腳跟,躋身高端市場,與宜家等著名商超保持長期穩定合作。
在一個展廳里,一名企業負責人拿起一只精美的高腳杯告訴記者,別看設計簡單,在歐美能賣到2000元人民幣。
對于這種變化,祁縣工信局局長馬勇頗感自豪。他說,以前祁縣玻璃器皿賣出去,沒人愿說產自哪里,現在客商們都主動在包裝上打上“祁縣”字樣,用市場認可度投了祁縣發展的贊同票。
祁縣玻璃器皿企業56戶、上下游企業230家,24.9萬人口中有3萬人從事相關工作,被稱為“中國玻璃器皿之都”。這是一種贊譽,更是一個經得起市場檢驗的“金字招牌”。
這背后,是祁縣“從上數量到要質量、從接訂單到闖市場、從做產品到做品牌”的觀念之變,是一系列立足長遠、高質量發展的數、質“加減法”——
全縣玻璃器皿生產企業從最多時200多戶縮減到56戶;當地開設玻璃器皿產業職業教育,財政資金補貼企業參加A類展會;全縣玻璃器皿行業2024年前三季度產值22.34億元,同比增長約7.9%,外貿出口分享同比增長44.29%……
山西大華玻璃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文勝對此感受頗深。20多年前,他第一次參加廣交會時,大華只爭取到1個半展位,還是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2023年廣交會,大華有16個展位,是玻璃器皿展區主通道最好的位置。
“是市場改變了大華的經營,觀念改變則重塑了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發展。”梁文勝說,這幾年祁縣玻璃器皿企業組團走出去,幾乎跑遍了國內外所有知名展會,縣里牽頭到大城市開推介會,打造區域公共品牌,企業訂單更多了,祁縣玻璃器皿的品牌也叫響了。
2023年,王康坐在辦公室里就等到了一批訂單。一名俄羅斯客商帶著翻譯來到祁縣,直接走進各家玻璃器皿廠尋找產品,最終在他的展廳里找到了滿意的設計,送上10萬美元訂單。
“要不是祁縣玻璃器皿名聲在外,不會有這筆訂單。”王康說。
有作為,有地位。2019年,國家玻璃器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祁縣,已經制定并發布26項團個人空間體標準,每年都收到大量從全國各地寄來的玻璃器皿待檢樣品。中心主任楊子青說,國家級質檢中心設在一個縣里,這種情況十分罕見,這意味著祁縣有了話語權。
數據顯示,祁縣生產了全國60%以上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其中70%瑜伽場地出口到國外,每年我國出口海外的高腳杯80%都產自這個古稱“昭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