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河西走廊上,一望無際的制種玉米豐收在望。
今年是種業振興行動由“三年打基礎”轉向“五年見成效”的關鍵一年。記者1對1教學來到有種業“黃金走廊”美譽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蹲點了解到,與三年前相比,這個玉米、蔬菜、花卉種子年生產量均占全國用種需求50%以上的種業高地,又取得三個新變化。
變化一:“田分享”字田變“口”字田,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金種子”厚培“沃土”。
在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五個墩村,制種玉米田長勢喜人,配備水肥一體化設施的制種田剛剛完成今年第八次澆水。
“再澆兩次水,玉米種子就到了收獲季。時租會議”54歲的村民張宗祥說,兩年前,村里1.2萬畝制種農田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字田變“口”字田,地塊大了、集中連片,更方便機械化作業,水肥一體化技術也提升了制種田的抗旱能力。
五個墩村村委會副主任賈軍說,為了保障基地制種生產,今年村里還建成了一座儲量2萬立方米的蓄水池。
不僅如此,制種機械化程度不斷提升。“現在播種、收獲均有制種機械可用。”張宗祥說,就連過去依靠大量人工的去雄環節,也能實現機械化作業。
記者從張掖市種子管理局獲悉,張掖市玉米年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截至2023年底,張掖市玉米制種基地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7萬畝,較2021年增加超過22萬畝。
變化二:育種周期縮短一半,科技創新助力種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在酒泉市肅州區部分企業、現代種業產業園、敦煌種業研究院看到,近幾年新投入的分子標記、基因編輯實驗室陸續投用。
“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的應用,標志著育種手段從雜交育種階段向分子育種階段邁進。”敦煌種業研究院高級農藝師羅致春介紹,分子標記、單倍體選育等生物育種手段,不僅能提高育種時租場地選擇精時租場地度、目的性和效率性,還能克服遺傳障礙,更好創制新材料。
酒泉市華美種子有限責任公司育種研發技術負責人他志民介紹,常規育種創制新材料需要6年時間,通過分子標記育種手段,3年左右就可以創制新材料,大大縮短育種周期。
肅州區現代種業產業園管理辦公室主任蘆克明說,產業園去年建成基因編輯、分子標記、土壤檢測、病理檢測、質量檢測5個中心,并成立了3個攻關小組,分別對洋蔥、胡蘿卜、菠菜三種“卡脖子”作物聯合攻關。
變化三:從“成噸銷”到“按粒賣”,品牌影響力和附加值雙提升。
“過去受限于烘干、九宮格加工、包裝短板,本應按粒賣的玉米種子,多打包成一噸裝的噸包袋,運往東部省份。”張掖市種子管理局局長張東昱說,現在當地小包裝加工銷售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張掖市建成現代化玉米種子加工中心20個,玉米果穗烘干線57條,籽粒烘干線70條,小包裝加工線245條。
“包裝加工環節的提升,不僅有利于‘張掖玉米種子’品牌推廣,還能提升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張東昱說,2023年張掖市玉米種子小包裝加工量占玉米種子總產量比重42.5%,玉米制種產業全產業鏈綜合產值102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較2022年增長近15億元。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副處長張昳說,河西走廊推進種共享會議室業振興行動,“三年打基礎”效果明顯;下一步需繼續在種質資源利用、育種創新等方面,集中力量破難題、補教學場地短板、強優勢、控風險,盡快實現“五年見成效”。
(記者王朋)新華社蘭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