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一走進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南華鎮明水村的博峰牛場飼瑜伽場地草基地,就能看到青海牧民彭守顯騎在馬背上,巡看1100多只羊悠閑地進食。
而腳下的玉米地,已經是彭守顯第五年的借牧之地。他自家的草場,在180公里之外的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野牛溝鄉,有3000多畝,鋪展在祁連山腳下。
青海牧民緣何要到甘肅來借牧,借牧會給牧民、農戶帶來什么變化,當地政府又做了哪些相應舉措,記者奔赴張掖探尋究竟。
畜與糧、牧與農的“雙向奔赴”
“春節也不回家了,但算下來值得!”彭守顯告訴記者,他是去年10月初趕著牛羊來高臺縣借牧的,要在這待上5個月,過完春節再返回。
“一是能減輕自家草場壓力,二是能降低養殖成本,增加收入。”彭守顯扳著指頭給記者算賬:在老家舍飼養殖,1100多只羊5個月的飼草費用需要33萬元左右,而到高臺縣借牧,每畝地租金160元,再加上運輸成本,費用約22萬元,可節約10萬元。
到張掖來借牧的,彭守顯并非個例。彭守顯的同鄉,祁連縣野牛溝鄉邊麻村的牧戶黃永順,去年也將300多頭(只)牛羊趕到160公里外甘州區三閘鎮的玉米地里。
黃永順更看重的是,產羔率的提升。“老家海拔3400多米,氣候冷涼,時租場地冬季產羔成活率不足70%,這邊海拔1300多米,氣候溫和,地里留下的秸稈營養豐富,牛羊上膘快,母畜奶水足,羔羊成活率高,產羔成活率可達90%以上。”
養殖成本降下來,產羔量升上去,祁連山下越來越多的牧民不再轉場到冬春牧場,而是下山“租田放牧”,一場畜與糧、牧與農的雙向奔赴就此展開。
每年10月,張掖市100多萬畝制種玉米收獲完后,留在地上的大量秸稈、糧食粒兒及草葉就成了牲畜過冬的“營養餐”,也讓張掖成了借牧的理想地。
據張掖市畜牧部門統計,2024年,青海省門源縣、祁連縣部分牧戶在張掖借牧羊群達到2.3萬只左右,牛達到1.2萬頭左右。加上張掖市肅南縣的借牧牛羊,張掖農區秸稈地里的借牧牲畜達到23萬多頭(只)。
生態保護與群眾增收的互促共贏
異地借牧,受益的不僅是牧戶和牛羊,還有農戶和土壤。
張掖市甘州區堿灘鎮金絲路農場負責人成守國,將農場的1100畝秸稈地,以每畝160元的價格,“打包”租給了青海省祁連縣大泉村黨支部書記馬柏林以及同村的6戶村民,這樣一來,他不僅省下了整地費用,還增加了一筆租金收入。
“租給牧民放牧牛羊,比把秸稈打包售賣的價格高,牛羊吃完秸稈把糞便留在了地里,等到來年開春翻地時,就是上好的農家肥。”成守國覺得這事有賺頭。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甘州區三閘鎮紅沙窩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多成。往年秋收結束后,處置秸稈就成了頭疼事。“有的地秸稈矮小,找機器打很不劃算,燒又污染環境。”李多成說,自打青海牧民借牧后,頭疼事迎刃而解,農戶不僅不用處理秸稈,還增加了租金收入,很劃算。
而在張掖市生態環境局肅南教學場地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郎文瑞看來,除經濟收益之外,異地借牧帶來的生態效益也十分可觀。“借牧讓農牧區之間實現了資源交換,祁連山一下子有了5個月的休憩期,草場壓力得到緩解,草原植被得到修復,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生產實現共贏。”
異地借牧,肇始于張掖肅南縣。坐落在祁連山腳下的肅南縣,是傳統牧業大縣。從2009年冬天開始,該縣馬蹄鄉、大河鄉、康樂鎮部分牧戶,嘗試將自家牛羊就近趕往民樂、高臺等縣部分玉米秸稈地進行租借放牧,效果良好,規模逐漸擴大起來。
到2023年,肅南縣外出借牧群眾達830戶,占養殖戶的近兩成,借牧牲畜達到23.65萬頭(只),占年末牲畜存欄的25.6%,借牧面積達到42.64萬畝。
草原監測部門統計,自到農區借牧以來,肅南縣天然草原放牧牲畜年減少9.3萬個羊單位,給祁連山107萬畝天然草原“放年假”近5個月,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22年統計數據顯示,該縣天然草原畝產草量較2010年增加了兩成多,牧草平均高度增長1厘米,總蓋度達到78.2%,比2010年提高近一成,生態效益明顯。
借牧生金、情感交融的互幫互助
異地放牧牲畜,牧農情感交融。如果說異地借牧是一場畜與糧共贏的雙向奔赴,那么牧民與農戶的感情升華就是這場奔赴中最溫暖的回應。
“張掖的干部群眾對我們很熱情,主動幫我們提供空置房屋,還專門通了水電,平時遇到事情村里也會幫忙解決。”來自祁連縣八寶鎮西村的牧民李福祥,連續幾年到張掖市甘州區三閘鎮紅沙窩村借牧,與紅沙窩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多成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去年,李多成向李福祥發出了留在農區發展、共同致富的個人空間邀請。這段時間,倆人到處看養殖場,跑了一圈發現,要么場地太大、要么租費太高,都不太理想。最后,李多成跟村干部商量著,計劃把村里的養殖棚騰出一個供李福祥養羊。達成了共識,小樹屋兩個“老李”緊緊握手。
在民樂縣六壩鎮,畜牧獸醫站站長鐘鋒雁主動登門,拜訪來自青海的牧民卡拉,了解牛羊近期狀況,并留下自己手機號:“我電話24小時開機,有事隨時打電話……”
2023年,一戶青海牧民第一次下山借牧,由于缺乏經驗,仍然采取了牧區放牧的方式,第二天不少羊出現腹脹的病癥。鐘鋒雁聞訊組織人員,帶著藥品去放牧點治療,沒兩天羊慢慢恢復了活力,這戶牧民也放下心來。
隨著到農區借牧規模的逐年擴大,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農區秸稈地的租金水漲船高,每畝租金從10多年前幾十元飆升到一百多元;牧戶和農戶的經濟關系,也從最初的口頭約定向協議式規范化管理轉變。
在此情況下,同枕祁連山、共飲黑河水,距離相近、民俗相同的甘肅省張掖市與青海省海北州兩地政府進一步密切協作,鼓勵支持推行異地借牧模式,全力為異地借牧群眾提供服務保障,主動解決群眾借牧中出現的問題,呵護異地借牧健康快速發展,帶動實現讓牛羊更肥、使錢袋更鼓、護草場更綠的目標。
(本報記者 尚杰 王冰雅 本報通訊員 王逢杰 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