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湖北省沙洋縣結合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推行“土地按戶連片耕種”,探索解決農戶承包土地分散化、細碎化問題,受到關注。2016年、2017年的中央一號檔將土地按戶連片耕種寫入其中。
這幾年,沙洋縣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抓手,繼續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新模式,探索解決農民外出務工後,留守老人種田難、冬閒田無人耕種等問題。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這一新型經營主體活躍起來、壯大起來。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新時代黨員幹部敢於擔當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共同富裕,建好農村利益聯結機制的必要因素,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沙洋縣委書記陳威說。
在沙洋縣,聚焦新時代鄉村發展與振興,瞄準一個“共同富裕”目標,穩慎處理“統”與“分”二字關係,圍繞農村“三塊地”做好文章,不斷探索多種經營發展模式。
去“空殼化”,從盤活資源做起
沙洋縣委常委、副縣長李俊怡認為,村級集體經濟狀況歷來參差不齊,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必須結合資源條件與自身特點,堅持實事求是;在鞏固“三資”清理成果基礎上,探私密空間索村集體自主經營模式,加強對不同類型村組微觀經濟活動的指導。
截至2021年,五裡鋪鎮顯靈村好不容易還清歷史欠債,卻仍是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村黨支部書記卞金平頗費腦筋:“村集體兩手空空,雇個清潔工都付不起工錢,更不要說加強硬體、軟體建設,怎時租會議麼去服務好村民了。”
顯靈村的全部家底:2200個戶籍人口、8000多畝耕地,沒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且大量人口外出務工、求學或外遷,常住人口僅剩700多人。第三村民小組的580畝農田有的委託親戚朋友耕種,有的由過去一年“兩收”變為現在只種一季水稻了。
卞金平組織召開村“兩委”會、黨員會舞蹈場地,大家表示,把田地流轉過來種稻穀、油菜,可以一舉多得。那就幹吧,2022年年中,顯靈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了耕地,種上了高油酸油菜;第二年稻油兩季輪作、兩獲豐收。
果然是一舉多得:老百姓每畝耕地有500元的流轉費收入;村裡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再雇請3個種田“老把式”負責管理、向每人支付年工資1.7萬元。
毛李鎮江新村也是這麼幹的,以前村裡的冬閒田,現在種上了小麥、油菜和特色食用菌,長勢喜人。
沙洋縣40個村去年共流轉1.6萬餘畝土地,其中季節性流轉冬閒田1.4萬畝。
沙洋縣農村經營管理局局長王家平認為,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熟悉本村的農田情況,可長短結合適度規模流轉土地,因地制宜利用。與企業、合作社相比,優勢明顯。
能人興村,從謀事創業做起
五裡鋪鎮火龍村地理位置偏僻,與一家隸屬荊門市的國有林場為鄰。6800畝耕地多是細碎插花地,不成片還缺水,傳統種植效益低下,算是一個“後進村”。鎮黨委書記侯德華說:“這樣的村子,必須靠能人回鄉、組建或引進新型經營主體、村帶民富。”
“火龍村的女婿”、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劉富強,被黨組織和村民請回來,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火龍村定下“向土地要效益、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搞多種經營”的路子,採取“村黨支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業科技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村集體流轉1180畝山地,陸續鋪開林下中藥材、紫玉淮山(紫山藥)、湖羊、蛋雞等種植養殖項目。
在村裡一塊山坡地上,當地一座可養殖5000只湖羊的圈舍正在封頂。村民劉本江說:“去年試種10畝紫山藥已獲得成功,每畝地產出4000多斤,價錢賣得好。我們有30多小樹屋個村民季節性務工,除草、灌水,戶均增收5000元,村集體增加14萬元的收入。”
劉富強腦袋裡,現在盤算著“三件事”:“一是要特色產業、迴圈農業、生態農業漸漸成規模、上檔次;二是吸引更多年輕勞動力回村,把更多農戶帶動起來,讓更多經營主體參與進來;三是村集體經濟要做大,兩手空空辦不成事。”他指指腳下的硬化道路說,“你看,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沙洋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萬天松認為,基層組織與人才隊伍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壯大集體經濟的關鍵所在。要依靠能人治村興村,把育強“頭雁”作為“牛鼻子”工程,著力鍛造堅強有力、勇於擔當、帶民致富的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在沙洋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一九宮格肩挑”比例達到100%。
沙洋鎮三峽土家族村距離縣城不遠,地處沙洋開發區內,現有401戶1601人。村口文化廣場上,展示著全體村民2000年從巴東縣移民至此的路線圖,以及離開三峽故地、建設沙洋家園的場景畫面。
40歲出頭的村黨支部書記楊祖安,精明中帶著些斯文:“20多年過去,我們已經是沙洋人。各級政府支持關愛三峽移民,劃撥給村子裡的土地、基建設施與村民聯排住房,早已妥妥當當。把經濟搞上去,持續發展,還得靠九宮格我們自己多努力。”
如今,三峽土家族村的農業產業園、綜合產業園內,一二三共用空間產業合理佈局:有1800畝大田蔬菜、市民認領的“一分菜地”;有檔櫃、餐具、皮蛋等加工企業;有三峽美食館、民宿接待,還有物業公司、公益性崗位安排村民就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5萬元。
利益聯結,從帶動農戶做起
毛李鎮鐘橋村,顯示出“相對發達”的氣象。村委會所在地、二層辦公樓裡,有辦事大廳、黨員活動室、老年食堂、托兒所、圖書室等,樓外是鄉賢捐建的小花園。
54歲的村黨支部書記鐘德成是個“能幹事的人”,他總結說:“具體到村裡工作,一抓黨建引領,二抓產業振興,三抓統一服務,四抓社會事業。”村集體擁有林地、水面、荒地等2000多畝,這些集體資源、資產通過公開拍賣,轉租給大戶經營,種植聚會水稻、油菜,養殖魚類、小龍蝦,栽培赤松茸與玄參等,每年增加十幾萬元集體收入。
“集體有錢好辦事”,對外具備一定的詢價能力、預付能力,對內嘗試新的種養專案、成功後再向農民推廣,尤其是“五統一分”能夠真正實現。比如農資和種子“集採集配”、省錢可靠;18個大戶帶機加入合作社,就地服務,價格優惠。耕種收全部機械化,為農戶種植水稻、油菜等每畝節省150元成本。
鐘橋村近萬畝土地全部高效產出,過去村民不願意種油菜,去年恢復到2000畝,還引導幾戶村民發展養牛業,100多頭肉牛消化掉各類秸稈。
王家平說,農村集體“統”的功能,真正抓實落地,村集體與農戶共同增收;村集體從為農服務中獲得的收入,又回饋鄉村社會事業、為民造福中,都很受老百姓擁護。
後港鎮的萬畝標準化小龍蝦養殖基地,總面積1萬多畝。沙洋縣水產發展中心主任楊紅武介紹,這個基地採取“無溝平板稻蝦輪作技術”和“七統一”運行模式,形成科學穩定的養殖產業鏈,畝均增收1000多元。所謂的“七統一”,體現在土地改造、技術指導、種養投入、農機服務、政策保險、訂單回收、資訊服務等環節,由村委會統一對外簽訂各類協定,養殖經營主體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沙洋縣充分整合優化各類政策性獎補,通過“以獎代補”或專案實施等方式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2019年以來,僅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扶持村專案,就爭取資金1500萬元,惠及12個鎮共30個村。
沙洋縣委副書記、縣長李莉麗認為,在對“統”的功能理解上,村集體不僅是基礎設施、鄉村治理、社會服務等的落實者,同時也是一個經營主體。發展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向土地和經濟活動要效益,強化村集體與群眾的利益聯結,才能加快實現共同致富的目標。
(採訪組成員:何紅衛 余向東 樂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