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偽存真,方能激濁揚清;海晏河清,方能國泰民安。作為黨管意識形態的抓手,“掃黃打非”以雷霆之勢堅決掃除各類文化垃圾,受到群眾廣泛支持。
“掃黃打非”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薄弱環節也在基層。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村是幾億農民生活居住的家園。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農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算卦相面、地下賭場、低俗讀物等在一些地方還不同程度存在。長此以往,不利於文明鄉風培育,也將直接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諄諄囑託,指引方向。
近年來,各包養地深入推進“掃黃打非”進基層,在廣大農村地區持續清理涉“黃”涉“非”文化垃圾,淨化社會風氣,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文化環境。
建章立制,築牢“防火牆”
灰塵不掃,就會越積越厚;垃圾不清,就要貽害健康。然而,基層事務繁多,尤其在農村,開展“掃黃打非”工作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誰來抓、誰來管,如何確保有成效?
解題的思路,就在“融合”之中。“掃黃打非”與農村各項工作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掃黃打非”也要融入農村基層党建、平安鄉村建設、文明鄉村創建等各項工作中,互促互進、相得益彰。因此,農村地區開展“掃黃打非”,不能“單臂發力”,而要“借勢聚力”,撬動各類要素資源“為我所用”,凝聚最大合力。
在縣域,宣傳部、網信辦、公安局、文旅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又協調聯動,確保監管查辦全覆蓋、無死角。在村鎮,從黨員、群眾骨幹、行業從業人員中,選拔出一支志願服務隊伍;從一村一警、市場監督人員、文化綜合執法人員、基層文化站、文體協管員、綜治網格員中,又整合出一支巡查隊伍。
如此,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一道觸及“末梢”、牢不可破的“防線”破土而出。當然,農村地區“掃黃打非”,專業人才並不豐富,基層自有破題智慧。
在內蒙古,科右中旗有一支“家門口嘮嗑隊”。他們用在村民家門口嘮嗑聊天的方式,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發動群眾包養網積極參與“掃黃打非”。全國道德模範、“家門口嘮嗑隊”成員郭鳳海多次走進牧民家裡,宣講“掃黃打非”應知應會知識。他所在的“嘮嗑隊”,人員“不拘一格”,既有黨員幹部、群眾骨幹,也有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還有醫生、教師與民間藝人。他們沒有話筒,也沒有講臺,用接地氣的語言“送學上門”,讓農牧民坐得住、聽得懂、有感悟。“家門口嘮嗑隊”從“陣地式”改為“流動式”,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不僅擁有了眾多的忠實粉絲,而且讓黨的聲音傳遍草原,為淨化農村文化環境貢獻了群眾力量。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方召鎮將“掃黃打非”與精神文明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在9個行政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掃黃打非”基層網站,通過“紅領巾”“紅陣地”“紅隊伍”,引領新風尚,助推“掃黃打非”活動進基層、入鄉村,營造風清氣正的生活環境。黎平縣婦聯將“掃黃打非”與和美鄉村建設同安排同部署,教育引導婦女積極參與“掃黃打非”鬥爭,自覺抵制腐朽文化、有害資訊和非法出版物。
據瞭解,“掃黃打非”進基層工作開展以來,各地加強農村“掃黃打非”工作站點、主題宣教園等陣地建設,持續提升網站標準化規範化水準。不少地方利用原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家包養網書屋等,與“掃黃打非”鄉村網站融合共建。設施一起利用、活動一同開展,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將“掃黃打非”內容無縫融入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中,滿足農民的多元需求。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掃黃打非”基層網站中,有將近一半位於農村地區。
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負責人認為,農村“掃黃打非”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強,敏感度高,往往牽涉多領域多環節,各地積極推進制度機制創新,探索出一條集成、集約、共用、實效的路徑,築牢了“防火牆”,取得了實效。
凝心聚力,畫出“同心圓”
秋風掃枯葉,碧草日日新。
“掃黃打非”並非“一陣風”,而是一場長期的“持久戰”。永葆這項工作的生命力,關鍵在於提升農民的意識與參與積極性,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根除“黃”“非”滋生的土壤。
“掃黃打非”宣傳教育活動,廣泛走進村寨、集市、校園、田間,倡新風、樹正氣,傳播正能量。各地依託紅色、非遺等鄉村文化資源,主動貼合農民群眾的興趣喜好,網上網下“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
身著披風帶冰雪,出拳持盾捍正義,吉林省“掃黃打非”小鬥士IP動漫形象“吉先鋒”亮相,惟妙惟肖,頗為“吸睛”;“雲端綠書簽”吸引幾十萬人次參與傳遞包養、簽名留言,倡議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金色稻田旁,農家書屋裡,江蘇省句容市下蜀鎮的師生一同上陣,唱響快板“三句半”:“校園周邊常監督,祖國花朵要保護,非法書刊黃賭毒,全剷除……”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以狀元文化、吳歌傳唱等地方特色,創作《“掃黃打非”三字歌》《“護苗”行動歌》等文藝作品。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將基層“護苗工作站”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推動後宅中心小學與東塘街村合作共建,開設“禾下有夢”田間課堂主題活動。
影視宣傳也不落下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組織16支電影放映隊,深入到全區21個鄉(鎮、場、街道)468個行政村(社區),在每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前,統一播放“掃黃打非”主題宣傳短視頻。截至目前,全區已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062場次,惠及群眾達30萬餘人次。廣東省蕉嶺縣結合農村公益電影“2131工程”,在全縣97個行政村巡迴播放《“掃黃打非”警示錄》等主題教育片,提升農民識“黃”鑒“非”的能力。
“以前我經常在集市上的地攤買書籍、光碟,原來都是非法出版物,而且安裝地面衛星接收設施也是非法的。以後要去正規書店買書了,還得教育孩子們文明上網。”聽完宣講後,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縣西嶺鎮楊溪村村民王志文有感而發。
“掃黃打非”工作要真正推得開、“駐”得下,必須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工作中,與農民的生產生活同頻共振。記者瞭解到,在甘肅省金昌市雙灣鎮新糧地村,村民參與“掃黃打非”志願服務以及平時的善行義舉,都可以在“道德銀行”獲取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而貴州省天柱縣素有重家風家教的文化傳統,當地著重引導農民將“掃黃打非”相關內容,凝練成短句,融入家規家訓中,自覺修身律己。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如今,農村幹部群眾參與“掃黃打非”的積極性明顯提升,自覺抵禦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襲,全力配合打擊非法出版傳播活動,“掃黃打非”工作在農村牢牢紮穩根基。
破立並舉,守好“責任田”
亮劍除暗影,揮刀斬頑根。
新疆塔城地區公安、市場監督管理、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等部門深入農牧區、城鄉接合部進行巡查督查,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安裝和使用非法“小鍋蓋”、非法“小耳朵”行為,深挖非法接收設施來源,倒查上游傳播、銷售、寄遞管道,提高源頭防控能力。
“有人在某幹道無證銷售圖書!”2021年3月,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掃黃打非”辦公室接到群眾舉報後,立即會同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鎮市場監管所等,趕赴現場查辦。
按照每年“掃黃打非”行動部署,農村地區定期開展非法出版物及資訊清理整治,對集市、書店、列印複印店、快遞物流點、學校周邊等重點場所加強監管。但農村地域廣、居住分散,一些涉“黃”涉“非”行為較隱蔽,發現難、查處難等情況也客觀存在。為此,各地設立舉報電話和舉報獎勵制度,依靠村級“掃黃打非”網站“耳目”以及群眾“眼線”,及時發現線索,配合執法部門開展打擊行動。
記者發現,各地在實踐中注重創新融合,將“掃黃打非”工作與鄉村治理、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工作緊密結合,發揮“資訊化+網格化”“資訊員+網格員”體系作用,把“黃”“非”問題發現在源頭、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成效明顯。
“網格管理有效提升了轄區日常監管工作效能,農民真切感受到身邊涉‘黃’涉‘非’的不法活動有人管、馬上辦了。”河北省槁城區崗上鎮杜村包養“掃黃打非”工作站資訊員馬曉蕾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涉黃資訊傳播途徑不斷變化,網路成為農村“掃黃打非”工作的重要戰場,各地緊盯網站、社交軟體等各類傳播管道,加強農村地區網路安全監管。
還應該看到,“黃”“非”等毒瘤之所以在農村地區存在,也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原因。打擊、清掃都只是手段,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讓農民群眾自覺接受先進文化才是根本目的。因此,“掃黃打非”既要“堵”源頭,也應“輸”正氣。
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鎮新合村黨支部書記文太仁看來,播種優秀文化“種子”,就相當於擠壓了“黃”“非”的生存空間。新合村組建起民族文化演出團隊,組織開展花甲節、山川祭、大醬節、老年讀書會、老年門球比賽等多彩多姿的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被評為全國“掃黃打非”進基層示範點。
讓億萬農民過上和和美美的生活,是共產黨人守初心、擔使命最生動的寫照。建設和美鄉村,深入開展文明新風宣導行動,抵制不良習氣,宣導健康生活,“掃黃打非”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如今,農村文化環境日益清朗,文明新風吹拂廣袤鄉野。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對農村“掃黃打非”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堅信,只要始終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守牢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必將為鄉村振興凝聚起強勁的精神力量,助力農業強國建設之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