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那片林(逐夢·查包養經驗情系綠水青山)_中國網

巍巍太行,鐵骨錚錚,處處都是堅毅和剛強。

馬三小,一位無腿的退伍老兵,在太行山裡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種樹二十三年。他以堅強不屈的精神,為這座山增添了一抹抹新綠。

夏季的太行山,陽光熾熱,綠色鮮亮耀眼。我們一行人來到河北石家莊井陘縣秀林鎮馬峪村,拜訪馬三小。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雙腿裝著假肢,銀絲滿頭,臉上刻滿多年風吹日曬的滄桑,眼中卻閃動著堅韌而動人的光彩。

馬三小帶我們去看他的幾片樹林。樹林位於他家附近的山坡上。到了山下,馬三小麻利地將假肢摘下,戴上防護手套和護腿棉套,右手拿著一把鐮刀,左手拿著一把小耘鋤。鐮刀包養網是用來“開路”的,在他上山的路上,常會遇見攔路的荊棘,他用右臂反手砍伐,將灌木扒拉到兩邊,開出一條可以爬行的路來。

看到馬三小趴在地上,慢慢前行時,我的鼻子一下子酸了:他原本是一個高大挺拔的人啊!此刻,他匍匐向前的身影,雖然低矮、緩慢,卻堅定、無悔。我們仿佛看見了一位戰士在戰場上匍匐著戰鬥!

馬三小為何投身這場“戰鬥”?這要從他的軍營生活說起。

1969年秋天,馬三小高中畢業,從家鄉來到福建某部參軍。他認真學習,刻苦訓練,很受戰友們認可。部隊選他去支農,他白天和村民一起插秧,晚上組織村民學習。一天,馬三小的右小腿肚子被一隻大螞蟥咬上了。他沒當回事,隨手將螞蟥拔了出來——缺乏在南方生活經驗的他哪裡知道,這種做法後患無窮。沒多久,馬三小在運動時突然跌倒在地,站不起來了。

戰友們趕緊把他送到醫院,一檢查,竟是因螞蟥咬傷處理不當,患上了敗血症。病情嚴重,馬三小在醫院一住就是四十多天,在右大腿和右腋下做了兩次手術,至今傷疤還清晰可見。大病加上手術,嚴重損壞了馬三小的健康,最後,他滿懷遺憾地辦理了退伍手續。

1973年,馬三小回到家鄉。回家後的馬三小成為鄉里的代課教師,幹一行愛一行的他,勤奮鑽研教學業務,不斷提高教學品質,在全鄉教學考核中多次獲得佳績。離開教育崗位後,他很快又在經商上闖出一條路來,不僅成功致富,還買了全村第一台電視機。每天晚上,馬三小的家就是村民們的“文化娛樂中心”。

就在馬三小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時,那螞蟥的遺毒並沒有放過這個勤奮的人。他的病情惡化,又患上了極其嚴重的脈管炎,右小腿被截肢。馬三小想盡一切辦法想要保住僅存的左腿,但病魔無情,到了2004年,左腿也不得不被截肢。前前後後,那次螞蟥咬傷讓他住院十一次、動手術九次,曾經殷實的家庭變得債臺高築。妻子和孩子們看著馬三小遭的罪,心痛不已。

被病痛折磨多年的馬三小痛苦彷徨,一度心情壓抑。但他始終記得部隊首長的一句話:“軍人面前沒有困難,只有戰場,絕不能做逃兵!”對呀,他是退伍軍人,也是家裡唯一的頂樑柱,他不能倒下,家庭需要他!孩子們需要他!他不能讓一隻螞蟥打趴下!

堅定了生活信心的馬三小,找到了新的人生寄託——種樹。

2000年,馬三小從電視上看到一則山東農民靠在山上種樹致富的新聞。正發愁不知道幹什麼的馬三小望著村前村後的大片荒山,內心被觸動了:“我身殘志不殘,當兵時練就一副好身板,克服困難去種樹應該沒問題。”

病情一穩定,他就找到村幹部,希望義務看護村外一條溝渠,條件是可以在附近的荒山上植樹。村委會答應,在不影響村民耕地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體的溝邊、路邊、荒坡荒灘種樹。村委會也知道馬三小家極為困難,按照國家關於村民墾荒種樹的相關規定,約定馬三小種樹收益全部歸他本人所有。村委會的支持,讓馬三小時隔多年再次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生活的盼頭。

但是,家裡窮得叮噹響,買樹苗的錢從哪來?馬三小就去撿廢品,五毛一塊地攢起來,買了幾十棵樹苗運回來,托村裡的年輕人幫忙扛上山。

馬峪村地處太行山腹地,舉目四望,漫山遍野都是石頭。在這樣的石頭山上挖坑種樹,對健全人來說都是一樁辛苦事,更何況一位殘疾人?剛開始,馬三小還有一條好腿,在單拐的輔助下,挖坑、植樹、培土、澆水都還勉強可以。第二條腿被截肢以後,無腿的他看到三個孩子還沒有成家,決心為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他要用行動告訴孩子們:沒有過不去的坎!

就這樣,馬三小開始了他“無腿植樹”的艱難歷程。每天早上,馬三小5點起床,裝上假肢,在雙拐上綁好撬棍、鐵鎬、鐵鍬等總共幾十斤重的工具,拄拐步行去植樹點。最遠的植樹點,他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後來有了社包養網會捐助的殘疾人車,趕路快了許多,但車是上不了山的,到了上山的路口就要把這些工具卸下來,捆綁在後背上,開始“無腿的攀登”。

上坡時假肢用不上力,馬三小便把它們卸下,給殘腿綁上棉套。當兵時的底子還在,上坡時他一路匍匐前進,下坡時就用手和屁股撐著,慢慢往下挪。手套幾天就磨壞一副,即便他如此小心地保護手指,還是受了傷。病情令他手上的傷難以癒合,右手小拇指最終也不得不截去。

種樹要先挖坑。用鎬先刨,再用鍬一點一點往外鏟,不好鏟的碎石就用手挖出,要是碰到大塊石頭,就只能用鋼釺一點點撬。辛辛苦苦挖一天,才能挖出三四個樹坑。下雨天更難,山上無處避雨,要想下山回家躲雨,對馬三小來說得花一個多小時,怕是人沒到家雨就停了。他索性冒雨接著幹。老伴王雪瑞有一次去給馬三小送傘,眼前的情景讓她心疼不已:“他坐在泥漿裡,渾身都濕透了,像個泥猴兒,還在那兒忙活。晚上回到家趕緊給他燒姜湯,生怕淋感冒了。”

春天是一年裡植樹最好的季節,那時馬三小也最為忙碌。夏天種柏樹,秋天種楊樹,餘下的時間,他就多刨些樹坑,為來年春天植樹做準備。春季澆水尤為重要,任務繁重,馬三小的三個孩子同老伴一起上山幫他。他們不忍心看那些辛辛苦苦栽上的樹木缺水死掉,那可都是馬三小的年華和血汗啊!

初次聽說馬三小的事蹟時,我的內心除了震撼,還有對於種樹細節的諸多疑問:水是怎麼澆的?難道他背著水一棵樹一棵樹去澆嗎?他爬行又怎麼背水?雖然孩子們在大規模澆水時可以幫他,但缺苗補苗的時候呢?

當我們跟隨著馬三小爬上山坡,看到這成片的樹林後,一切疑問便迎刃而解了。

在種樹這件事上,馬三小展現出的智慧令我嘆服。他在植樹之前,會先圍繞山坡,開墾出一層層平平的“梯田”來,用石頭圍住,然後填土,築成溝槽狀,再在“梯田”上挖坑植樹,寬的地方可以種兩棵樹,狹窄的地方可以種一棵樹。那與其說是“梯田”,還不如說是一條條寬寬窄窄的溝渠,一層層地盤旋在山腰上。所以我們在山下看到的樹木,也是一層層錯落著。面對這些“梯田”,馬三小臉上露出自豪的神色。

馬三小頭幾年種樹時,充分利用了井陘縣多年前開鑿的綿右渠,這條人工渠就像一條白玉帶繞行在太行山間。馬三小給樹澆水時,用一根長長的水管子和一個大碗,組成簡單的引水設施,將綿右渠的水引過來,這樣便能順著“梯田”的地形,灌溉比綿右渠地勢低的林地。澆水的過程也伴隨著風險,馬三小為了引水,幾次掉進激流湧動的綿右渠裡,有一次甚至被沖到十幾裡外的渠水出口。好在他會游泳,沒有生命危險。後來,有愛心企業受他感染,捐資打了一眼機井,鋪設了管道。水可以上山了,馬三小才脫離了對綿右渠的依賴,把樹種到了更高的山坡上去。當然,他還是先修“梯田”再挖坑,再植樹,一排一行十分整齊。

就這樣,修“梯田”,挖樹坑,種樹澆水,馬三小全年都有了安排。冬天只要不是嚴寒凍土時節,他都會出現在那個山坡上。房前屋後、村前村後、溝谷底下、道路兩旁,那一片片濃密的綠蔭都是馬三小這些年種下的。

坐在樹林中的馬三小,深情地注視著一棵棵樹,就像在凝望他的戰友。在他給樹修整枝丫的時候,我們去四裡地外的南坡,尋找馬三小當年種下的第一棵樹。

到南坡沒有可以通行的小路。我們下到穀底,再攀上對面山坡,一路上“披荊斬棘”,生怕劃破衣服和身體,不禁再次感歎:我們正常人都難以順利到達南坡,失去雙腿的馬三小竟能把樹種上去!好不容易登上高坡,只見七棵大楊樹並排屹立,樹的根部有一條溝槽,水流進溝槽裡就能把七棵樹都澆灌了。看來,馬三小種下第一棵樹的時候,就已經謀劃好了科學的種樹方式。

這七棵樹,我們分不清哪個是第一棵,但每一棵都已經有成人摟抱之粗,排列整齊,如同馬三小整訓出來的一隊士兵,顯得生機盎然。

靠著這滿溝茂密的樹木,馬三小當初種樹致富的理想實現包養網排名了嗎?

2008年,馬三小的故事被電視臺報導,他很快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其中最受用的是縣林業局免費提供的樹苗。與此同時,他種下的第一批樹也成材了。有木材商聽聞後趕來收購,出價不低,馬三小卻給找上門來的人們一個相同且乾脆的答案:“不賣。”

為什麼?馬三小說:“因為這些樹,我得到了那麼多人的關心,如果我再用它們給自己換錢,就太不應該了。退伍老兵的待遇也越來越高,我現在不愁吃也不愁穿,知足了。”他決定,以後要將樹木全部捐獻給國家。

這個決定,他幾次在電視採訪中講過,對來看望他的縣市領導說過,還多次找到相關單位,說起捐樹的事情。相關單位的領導讓他先繼續種樹,手續以後再說。馬三小反復講,樹雖然是他種的,但那山是屬於國家的,那綠色是屬於大自然的,屬於太行山這片土地的。

改變了種樹致富初衷的馬三小,把樹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他種植成活的樹木已經超過一萬七千棵了,每當他坐在樹蔭下,過去所有的那些苦啊累啊,仿佛一下子都消失無蹤包養行情。如今,馬三小和老伴每月有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生活補助和養老金,三個子女每月還會給二老一筆錢。老兩口的生活溫飽有餘,看著這滿溝滿坡的綠樹,心裡美著呢。

說到子女,我有些好奇:馬三小的孩子們如何看待父親捐贈樹的決定?馬三小這些年治病欠的債,都是孩子們一筆筆還上的。林忙的時候,孩子們還要幫著馬三小澆水、運送苗木。女兒馬韓玲的回答代表了三個孩包養網子的心聲:“只要父親高興,我們沒有什麼說的,苦點累點都沒啥。當年我結婚的彩禮,也都讓他用去種了樹。這滿山的樹現在已經是他的命了,樹綠就是他的生命在閃光。”

我們穿過馬三小種下的樹林,又經過幾處立著牌子的林帶,牌子上“戰友林”“文學林”“希望林”等字樣非常醒目。受馬三小的精神鼓舞,井陘縣的城鄉居民、石家莊市民、年輕學生紛紛來到山裡,揮起鐵鍁和鎬頭,把這一帶的溝裡溝外都植上苗木。十幾年來,許多人捐資出力幫助馬三小種樹,極大緩解了馬三小種樹的壓力。井陘縣有關部門對馬三小也給予大力支持,到他家裡現場辦公,協調解決他種樹時遇到的各種困難。

馬三小二十三年的個人植樹行為,變成了當地群眾的集體行動。生命之綠就這樣溢滿了太行山。

我們離開的時候,車從馬三小種下的林蔭道穿過。車走老遠,身後的馬三小還在拄著雙拐目送我們,堅定的身影挺立在太行山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