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聯投新青年·花山河社區共享客廳,夜校教師黃莎莎(左)指導學員插花。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攝
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分享,學員在學習“爵士演唱入門”夜校課程。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攝
近期,青年夜校在一些城市火熱“出圈”,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參與。“夜校”,這個頗具年代感的詞匯,正以嶄新姿態進入年輕人的夜生活。
2023年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開啟報名當天,65萬人在線爭搶約1萬個課程名額。繪畫、樂器、表演、茶藝、書法……豐富的夜校課程,讓人直呼找到了屬于成年人的“少年宮”。
“白菜價”可買豐富課程
一條鋼尺、一把剪刀,沿著皮料紋樣的走勢徐徐裁開,打孔、縫合、封邊、上蠟……一只手工皮包“新鮮出爐”。
“從設計圖紙,到找皮料,再到做包帶,全部是我自己完成的,很有成就感!”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皮具課學員葉女士說。
葉女士是一位80后幼兒園老師,像她一樣晚上在夜校“充電”的人還有很多。某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夜校”在該平臺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相關帖子評價數同比增長226%。500元12節課的定價,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在線搶課,網友直呼“夢回大學搶課”“比搶演唱會門票還難”。
夜校到底能學點啥?翻開課表,豐富多彩。
北京夜校,市民搗鼓起膠片制作;浙江紹興,學員擺弄著草木花卉;內蒙古呼和浩特,唐卡課堂吸引一批批青年……各地夜校課程百花齊放,不僅有手沖咖啡、阿卡貝拉等時髦課程,還有越劇、相聲等傳統藝術,以及粵語、攝影等實操訓練。
更有趣的是,在浙江杭州一社區,還有夜校專治父母“吼娃”。“我現在明白了,平時要多贊美孩子,給他正向反饋,親子關系其實大于親子教育。”學員王女士表示,通過社區“智慧父母學堂”的課程,自己學到了父母情緒管理、應對叛逆期和校園暴力的相關知識。據悉,已經有200多位家長參與到課堂中來。
夜校在哪上?打開地圖,“多點開花”。
文化宮、藝術館、社區活動中心……以上海2023年秋季市民夜校為例,它以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為總校,聯動設立25個分校和117個教學點,充分調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資源,著力打造“15分鐘文化圈”。
設在公共文化機構里的夜校,書香味十足;在煙火氣滿滿的鬧市區,也藏著不少“小課桌”——
“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入夜的重慶九街商業區,霓虹璀璨、人聲鼎沸,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藍色屋子傳出悠揚的歌聲和陣陣鼓點,一場非洲鼓夜校課正在這里上演。
“九街年輕人聚集、夜生活豐富,他們以往可能更多是在餐廳、酒吧、KTV消費。我們想通過夜校這種方式,給年輕人更多選擇。”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主任錢鵬介紹。去年8月,觀音橋街道開辦了第一家九街夜校,短短3個月內,下轄的22個社區又陸續開設了11家,共計20種課程。目前,轄區內的夜校已吸納6教學場地00余名固定學員。
夜校師資怎么樣?“白菜價”買得到“大師課”。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徐皓介紹,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不僅具備國有院團、相關協會的師資力量,還有一批國家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很多民間藝術機構也參與進來。
在廣東廣州,全國一級健美操運動員、裁判員王瑩,帶領學員熱舞尊巴;在浙江杭州,國家級化妝師、美容師黃瀅手把手教“美妝小白”進階“時尚達人”;在上海長寧,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吳寶平精心設計紋樣,拉近傳統篆刻陶刻藝術與年輕人的距離……在夜校,領域內的“大牛”紛紛走上講臺,將專業知識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傳遞給大眾。
年輕人的“市內桃花源”
提到夜校,很多人的記憶或許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夜校是“萌芽”:1917,中國早期規模較大的工人夜校——湖南一師夜學創立。
夜校意味著“新生”:新中國成立后,夜校長期承擔了文化掃盲和補習的作用。不識字的人們,在夜校第一次“觸電”文化知識。
夜校還意味著“希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輕職工在“夜大學”渴望與疾馳向前的時代列車接軌……
夜校,似乎是個帶有年代感的詞語。如今,重新走入當代青年的視野,原因何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表示,“夜校熱”折射出年輕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瑜伽教室求和充實內心、追求夢想的精神需要。
首先是年輕人對高性價比美育資源的需求。“在公益夜校,500元就能上12節課,這太劃算了!”山東淄博夜校瑜伽課學員張女士表示,如果在商業機構報一個季度私密空間的瑜伽班,怎么也得上千元,相比之下夜校便宜不少。
不過,年輕人上夜校不小班教學單是為“薅羊毛”。近期,“文化體力”這個詞火了,許多網友表示,平時生活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下班后只想刷手機放松,已沒有氣力投入高質量的文化活動中。與之相對,夜校通過線下授課、點名簽到等充滿儀式感的手段,重新喚醒上班族的“文化體力”。
“每周抽出1小時,放下手機、忘掉白天的工作,靜下心來動手做一個娃娃,感覺很美妙。”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手工課的一位學員說,“夜校更讓我期待下班后的生活。”
錢鵬表示,來重慶觀音橋夜校學習的市民,往往并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尋找一個價值趨同的精神共同體。與過去獲取專業知識的“硬需求”不同,今天的年輕人走進夜校,更多是為尋找自我療愈的“桃花源”。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正在由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人們更關注服務需求,尤其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夜校的爆火,是情之所趨、恰逢其時。
“翻紅”夜校如何“長紅”
“今天開這個會,實際上就是一個頭腦風暴。夜校再往前走,怎么才能形成一定的機制去共建、共治、共享呢……”
2023年末,一場意見征詢會在重慶觀音橋街道舉行。場地、課程、師資、成本……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操心著同一件事:已經被打開的夜校大門,如何能對大眾一直敞開?
這個問題,同樣擺在全國許多夜校面前。有專家表示,市民藝術夜校的供不應求,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政府搭臺、大家唱戲,讓各類主體都能成為藝術課程多樣化服務商,或許是使豐富的都市資源轉化為公共美育資源的路徑之一。
目前,一些商業力量已共享會議室介入夜校熱潮。記者在多個社交平臺搜索發現,“地名+夜校”的新賬號大量涌現。這些商業機構通常“在線組局”,網友在帖子下“許愿”,機構看到需求后,便開始統籌相應的教師和場地;學員湊夠,即可開班,一般500元8—12節課不等。
不過,這種“組局夜校”也引來不少爭議。有學員發帖稱,自己體驗了一把商業機構夜校,質量堪憂;還有網友表示,自己上完一個周期的課程,機構就漲價了,前期“組局”只是機構減價獲客的營銷手段。當然,也有組局者“倒苦水”:一節課不到50元,這種低價實在難以覆蓋辦學成本……風口上的商業夜校,還需摸索出一條平衡公益和盈利的成熟模式,形成行業規范和從業者自律。
目前,夜校更多由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牽頭,更多沉睡的社會資源需要被喚醒。今年1月初,蘇州大學“官宣”開辦“蘇大夜校”,招生對象為18—55周歲的成人,“非遺烙畫”“ChatGPT數字化轉型初級”等特色課程吸睛。網小樹屋友表示,蘇大為“高校辦夜校”打了個樣,期待更多大學“卷起來”。
不只城市,夜校這股風也吹到了鄉村: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界都鄉開辦農民夜校,采取理論宣講、節目演出、知識競賽等方式,“學”與“娛”兩不誤;山東省膠州市村黨組織領辦鄉村夜校,參加培訓的多數婦女考取了育嬰師中級技能證書,有的還當上了專業育嬰師,最高月工資達到了1.5萬元……家門口學到真本事,帶有鄉情特色的夜校“文化套餐”,讓村民“對了胃口”。
“夜校多地開花,體現公共文化服務‘沉下去’,積極探索求變的決心。”夏杰長表示。未來,夜校還需擴大文化服務供給,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才能從“翻紅”走向“長紅”。(記者 吳雪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