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完全開傘前採收,提前或延後採收都可能影響品質和價值。每采完一潮菇後,應及時清理打掃菇棚。”近日,在位於河南省息縣彭會議室出租店鄉街村的恒勝食用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香菇種植大棚內,吳霞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採收香菇。
曾經,逃離家鄉是吳霞最大的願望,而如今卻成了村民眼裡的“領路人”。1990家教場地年出生的吳霞,曾暗下決心:“一定要走出農村,然後再也不回來了。”
經過自己不懈努力,吳霞考上北京交通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家大企業工作,年薪20萬元。2015年10月,她本已準備和同鄉同學王恒軍結婚,在大城市生活。然而當時,吳霞卻做了一個讓身邊人費解的決定:回老家種香菇。
在自己的堅持下,2016年,吳霞、王恒軍返鄉成立恒勝食用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找場地、建大棚、聯繫香菇種……很快,他們用準備買房子的70萬元,建了10個小棚,種植家教場地基地就這樣建起來了。
“夏天採摘香菇,大棚內陰冷潮濕,大棚外烈日炎炎。走出大棚,全身汗水。冬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騎車去縣城送香菇見證,我們過著冰火兩重天的生活。”吳霞幽默地說。
天有不測風雲。2017年冬天,突降大雪,“下大雪刮大風,大棚頂棚被刮起,我和老公緊緊地抓住,凍得手失去知覺。由於風太大,鄰居和村幹部讓我們鬆手,不然可能有生命危險。後來實在堅持不住了,便鬆手了,看到棚被刮倒,我們兩個抱頭痛哭。就這樣幾個大棚一夜之間全沒了。”回憶起那一幕,吳霞仍面露些許不甘。
面對挫折,王恒軍夫婦重新振作起來。後來,香菇大棚發展到了11個連棟大棚,種植香菇達10萬棒。
香菇種出來了,銷售是關鍵。王恒軍夫婦開著車到縣城和農貿市場挨家挨戶找客戶,把周邊所小樹屋有菜市場都跑了一遍。“我們的產品得到客戶的誇獎時,我覺得一切堅持和努力都是值得的。”王恒軍說。
吳霞除了往批發市場送,還自己跑菜店、飯店直銷,與客戶形成長期供求關係。“剛開始免費向飯店、菜館發放香菇,因為我們的香菇比市場上的更幹、品質更好,漸漸就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如今,吳霞種植的香菇年產量達50萬斤,銷售額200萬元,純利潤近90萬元。
自己的事業越來越紅火後,為了帶領更多的鄉親致富,王恒軍夫婦毫無保留地免費傳授種植技術,並幫助鄉親們菇棚選址、等級區分、市場銷售,村民們也紛紛在家門口種起了香菇。
因為能帶領群眾致富,2021年5月,在街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吳霞被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吳霞便積極向上級爭取鄉村振興專案資金,整治人居環境、修生產路5.6公里、打機井40多眼,改變了村裡生產生活面貌。
隨著電商經濟的發展,吳霞開始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打開更多的銷售管道。王恒軍夫婦一直積極學習、赴外培訓,學習電商直播技能。近兩個月的專項培訓讓他們眼界大開,回家就搭建起了電商直播間,嘗試著線上銷售。
如今,線上粉絲量已從最初的十幾人增加至幾千人,直至目前個人抖音號10萬多粉絲,產品遠銷鄭州、駐馬店等地,其中最大的一個粉小班教學絲客戶一單就要了700箱。
嘗到甜頭的村民開始看到新的商機,都稱讚吳霞是“香菇支書”。面對讚譽,吳霞說:“我只是想通過電商平臺,推銷香菇產品,擴大銷路,實實在在幫助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