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包養網站比較推動“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高品質發展_中國網

踐行“一帶一路”新發展理念 推動“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高品質發展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新發展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科教合作新階段高品質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兩任斯里蘭卡總統的見證下,中國科學院與斯里蘭卡高教部、城市規劃與供水部先後於20包養14年和2015年簽署合作協定,共建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簡稱“中-斯中心”),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海洋防災減災、水環境與安全供水、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科學院已資助中斯合作項目近20項,10餘家研究所陸續參與對斯合作。中-斯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培養斯里蘭卡研究生,累計招收培養研究生100余人。通過國際人才交流計畫,資助20餘名斯里蘭卡籍專家來華開展合作研究。面向斯里蘭卡海洋、水務、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科技與管理人才,開展實用性短期培訓及課程教學,累計培訓逾1000人次。通過搭建平臺、國際合作專案、人才交流與培養等方式,中-斯中心為促進中斯兩國民心相通、可持續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在2016年4月和2023年10月,中-斯中心的工作先後2次被列入兩國聯合聲明。

中國-斯里蘭卡科教合作需求

斯里蘭卡是南亞次大陸南端的印度洋島國,地理位置關鍵。位於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之間,是東西方貿易交通航線必經之路上的最重要補給點之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斯里蘭卡科技基礎落後、人才匱乏,海洋熱帶風暴、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經歷了2004年印度洋海嘯、2019年暴恐事件和2022年經濟危機後,對我國的科技合作需求日益強烈。

斯里蘭卡長期關注海洋防災減災和環境保障。該國附近海域是印度洋熱帶物質和能量交換強烈的區域,是南亞季風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影響到我國的降水和氣候變化。但由於斯里蘭卡在海洋研究方面的不足,對海洋防災減災的主要方面,如海洋環境水文氣象要素的特徵規律、紅樹林消浪機制等缺乏深入認識,以及海洋環境預報能力不足,每年都造成大量人員財產損失。斯里蘭卡可倫坡港口城和漢班托塔港是“一帶一路”重點工程、旗艦專案,對海洋環境保障有強烈需求。

斯里蘭卡近年也逐漸認識到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大約2%的海岸線為珊瑚礁分佈區,珊瑚礁類型主要為岸礁,已知珊瑚289種;但1998年的高溫造成了珊瑚大量死亡,部分區域甚至死亡率高達100%。斯方專家通過對遙感資料的分析,預測未來30年裡,斯里蘭卡東岸珊瑚礁可能減少5.54%,西岸珊瑚礁可能減少17.76%,其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形勢極為嚴峻。同時,斯里蘭卡海參、魚類、蝦蟹等養殖品種的育苗育種技術和紅樹林生物資源開發技術缺乏。作為世界著名的觀鯨聖地,其對鯨類生態系統、種群變化、遷徙規律、棲息地環境要素等都認識不足,存在未知風險。

此外,斯里蘭卡中北部長期受到不明原因慢性腎病(CKDu)困擾,患者多達40萬人,多是男性勞動力。該疾病與飲用水和水環境相關,長期困擾斯里蘭卡中部地區,被其歷屆政府關注。中-斯中心希望通過安全供水技術來解決飲用水和水環境問題。

目前,斯里蘭卡剛經歷了經濟危機,處於經濟虛弱期,亟須通過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經濟恢復。斯里蘭卡有關機構不斷表達與中國科學院加強合作的願望,包括海洋經濟、資源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截至2023年12月,中國科學院已與斯里蘭卡高教部、供水部等部委簽訂部級協議(含合作備忘錄)8項,其他各類合作協定30余項。

中-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意義和成果進展

高品質發展的意義

新發展理念是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指引。推動中-斯中心高品質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並有新的突破,在國際科教合作中取得新實效。

根據中斯雙方的合作計畫,中國科學院依託中-斯中心平臺,建設斯里蘭卡及其周邊海域海洋環境觀測網路和數值預報系統研發平臺,開展生態系統調查及飲用水安全與水環境研究與技術示範,開展聯合水下考古,研發防腐蝕材料和技術。這些合作提高了斯方的風險管理和預測預報能力,為斯方瞭解本國水域生態資源本底情況提供科技支撐,為綠色生態發展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提高了斯里蘭卡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強了中斯雙方的科技考古成果的交流和文化紐帶;這不但促進了民心相通、合作共贏,還為有關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高品質發展的成果進展

創新安全發展,初步建成海洋立體觀測網路,搭建海洋預報系統,服務斯里蘭卡防災減災

在觀測網路建設方面,中-斯中心針對季風氣候背景下海氣相互作用引發的熱帶風暴、暴雨等災害,與斯方自2012年開始在斯里蘭卡建設近海海洋環境觀測網路;採取陸基、近海與遠海觀測相結合、時間序列觀測與航次大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在斯里蘭卡建設了多個觀測網站,實現海洋大氣邊界層、季風環流與近海海洋環境要素的長期、穩定和有效觀測。該觀測網路獲得的資料由中斯雙方共用,這為開展斯里蘭卡海洋災害預報與成因機制研究、工程環境保障和環境生態研究等提供觀測資料支援。該觀測網路為斯里蘭卡加強對季風氣候與海洋天氣環境的認識,提高各有關機構的管理能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學技術與設施基礎。

在預測預報系統建設方面,搭建的“斯里蘭卡海洋環境預測預報系統”已經在斯里蘭卡盧胡納大學即時運行,並發佈給海洋、漁業、環境等有關部門,為漁民、工程、海事活動等提供海洋環境資料保障。隨著斯方需求不斷提升,對該系統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據斯里蘭卡盧胡納大學初步評估回饋,預測預報系統使斯里蘭卡顯著地降低了人員、財產損失;經常查收預報預警資訊的當地漁民都知道,這是中國與斯里蘭卡的大學合作開發的預報系統,是科技合作造福民生的範例。該系統還在2020年9月斯里蘭卡東部油輪起火、2021年5月可倫坡附近貨輪爆炸等應急事件中,及時向斯方發佈預報資訊,助力應急事件處置,得到了斯方政府部門的感謝,並被當地媒體積極報導。

綠色共用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特色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

在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方面,中-斯中心不但為生態系統保護提供環境監測預報的服務功能,而且在珊瑚礁、紅樹林、鯨類等生態系統保護方面開展了資源調查、保護育種等多方面工作。2023年初,在可倫坡港口城附近發現珊瑚,中-斯中心馬包養網上開展聯合調查研究,確認了這一新的珊瑚分佈點;通過對數十種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等生物進行分析,發現珊瑚種類超過30種,珊瑚密度可達到60個/平方米,魚類超過80種,這個新生的珊瑚分佈點構建了人工環境下的生物多包養樣性新熱點,此時發現新生珊瑚具有重要意義。近30年來,斯里蘭卡海域珊瑚因全球氣候變化逐年減少。在其後舉辦的中國-斯里蘭卡珊瑚礁生態聯合研討會上,各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這是斯里蘭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重要事件,斯里蘭卡急需引入生態保護技術。中-斯中心已陸續與斯里蘭卡科研機構開展珊瑚礁生態系統聯合研究及生態保護技術應用。大量熱心民眾和網路直播愛好者被新生珊瑚分佈區和聯合研討會所吸引,並對中斯聯合開展珊瑚保護研究表達了熱情的支持。在兩國政府的支持下,該合作有望成為中斯“一帶一路”海洋經濟與生態文明共建的典包養平臺推薦範。

在海洋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中-斯中心與斯里蘭卡海洋研究機構合作,達成了合作共識。斯里蘭卡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鯨類棲息地,種類較多,並存在季節性遷徙的生活規律;觀鯨活動也是斯里蘭卡的重要旅遊項目。中斯合作雙方已制定了下一步考察研究方案,以助力鯨類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中斯雙方還在紅樹林資源調查、生物活性物質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得到了斯方高度肯定,顯著提高了斯方對紅樹林資源和可持續利用的認識。

協調開放共用發展,聯合開展水環境與水技術研究示範

斯里蘭卡中北部不明原因慢性腎病(CKDu)的致病機理至今尚不清晰,歷屆政府對飲用水安全問題十分重視。中國科學院與斯里蘭卡國家供排水委員會、佩拉德尼亞大學等機構聯合開展水環境與水技術研究示範項目,以提升斯里蘭卡飲用水安全保障的能力,也促進了我國水處理技術和設備的“走出去”發展。

在安全供水與水環境研究方面,通過病區現場調查和動物實驗,精細刻畫了CKDu病區地下水水質地圖,發現地下水中高濃度氟、鈣離子的共存和高溫的聯合作用可能是導致腎病的重要原因;通過識別斯里蘭卡旱區不同存儲階段雨水中的典型污染物,確定後續淨化工藝的關鍵技術指標;構建了斯里蘭卡CKDu高發地區供水管理平臺方案,為斯里蘭卡制定全國供排水設施建設規劃和水資源管理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援助;調查了斯里蘭卡全國的水資源時空分佈情況,為當地政府開發利用水資源提供科學方案;調查斯里蘭卡岩石土壤與地下水的地球化學元素組成,為斯里蘭卡地下飲用水源安全保障提供科學依據。

在水處理技術方面,3套地下水處理示範設備在斯里蘭卡CKDu病區穩定運行,持續為周邊數千居民和1000多名學生提供安全的飲用水;面向CKDu病區安全供水的4套大型設備和數十套小型設備已於2022年底啟用。基於先進儀器設備,運行團隊已經完成水質參數測試方法的建立和驗證,現已可以向斯里蘭卡及南亞地區提供近300個水質參數的測試服務。開發了電絮凝—沉澱—過濾—紫外消毒淨水工藝,該工藝無需外加水處理藥劑,解決了農村供水運維繁瑣、水質穩定性差的難題;並集成開發出研發的新型易維護裝配式飲用水廠,在斯里蘭卡中部省梅提哈卡村交付啟用,解決了這個偏遠山區的村民長期直接飲用簡單過濾的地表河水問題。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斯里蘭卡供水部國務部長及當地村民共同出席啟用儀式,新的水處理設備還將陸續在斯應用。先進的水處理技術與設備為改善當地的供水狀況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特別是太陽能淨水設備,為缺電地區的村民帶來了極大方便,因此每次中方科研人員回訪時都會受到當地村民特別熱情的接待,深切感受到民心所向。

能力建設共用發展,聯合培養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院通過“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聯盟(ANSO)獎學金、中國科學院獎學金等資助計畫支持斯里蘭卡留學生來華攻讀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中-斯中心已招收斯里蘭卡留學生100余名,並成功開辦了“海洋環境科學斯里蘭卡碩士班”。斯里蘭卡留學生大多在華學習表現優異。例如,碩士畢業生J. Bimali Koongolla獲得“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大學優秀國際畢業生”榮譽。多數斯里蘭卡留學生積極回國工作,在單位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學成回國的Madhubhashini Makehelwala博士現已擔任斯里蘭卡供水部中國-斯里蘭卡水技術研究與示範聯合中心常務副主任;她的第一作者論文榮獲2023年斯里蘭卡總統科學研究獎。畢業生集體在每年春節都會向中-斯中心和導師們發來祝福,並自覺積極籌辦校友會活動。

中國科學院還推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培養方式,包括不同學科的培訓班和訪問學者合作等。牽頭組織了多個“一帶一路”科技培訓班,如“一帶一路”海岸帶生態養殖與生物技術國際培訓班、“一帶一路”青年科學家實驗測試技術國際培訓班、水與環境國際培訓班等,斯里蘭卡學員積極參加培訓,取得熱烈反響。7名斯里蘭卡學者通過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畫(PIFI)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來華訪學合作,其中PIFI學者S. Malaviarachchi教授于2023年當選斯里蘭卡科學院院士。

思考與建議

在新發展格局下,中-斯中心將充分激發潛力,讓印度洋周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用科教合作高品質發展機遇。共同在氣候變包養化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防災減災、飲用水安全保障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研究與技術應用示範,多學科交叉統籌,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也是民心相通的合作專案。資助更多科學家來華訪問學習和工作,培養更多科技人才,壯大中斯科教合作的隊伍。充分利用“產學研”結合的合作方式,既通過合作研究與人才培養提升當地應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能力,還能為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等新型產業進入當地市場改進適用於當地的創新技術、輸送相應的創新人才,實現互利共贏。推廣科技創新與解決民生問題相結合的合作模式、“產學研”結合的合作方式,發揮中斯科教合作的示範效應,吸引印度洋周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搭建區域性的合作平臺。充分發揮我國在印度洋的大洋科考能力及中斯合作示範的優勢,支撐各學科涉印度洋區域的國際科學計畫。

(作者:姚景龍、張長生、羅耀、張鎮秋,中國科學院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陳海濤,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楊敏、魏源送、王亞煒、鐘慧,中國科學院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王衛強,中國科學院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斯里蘭卡熱帶海洋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